:鱼腥草
(英文名 HERB A HO UTTU YNIA E)是中 国药典收 录的草药 ,草药来 源为三白 草科植物 蕺菜(拉 丁学名: Hout tuyn ia c orda ta T hunb .)的干 燥地上部 分。夏季 茎叶茂盛 花穗多时 采割,除 去杂质, 晒干。草 药性状: 茎呈扁圆 柱形,扭 曲,长2 0~35 cm,直 径0.2 ~0.3 cm;表 面棕黄色 ,具纵棱 数条,节 明显,下 部节上有 残存须根 ;质脆, 易折断。 叶互生, 叶片卷折 皱缩,展 平后呈心 形,长3 ~5cm ,宽3~ 4.5c m;先端 渐尖,全 缘;上表 面暗黄绿 色至暗棕 色,下表 面灰绿色 或灰棕色 ;叶柄细 长,基部 与托叶合 生成鞘状 。穗状花 序顶生, 黄棕色。 搓碎有鱼 腥气味。 鱼腥草味 辛,性寒 凉,归肺 经。能清 热解毒、 消肿疗疮 、利尿除 湿、清热 止痢、健 胃消食, 用治实热 、热毒、 湿邪、疾 热为患的 肺痈、疮 疡肿毒、 痔疮便血 、脾胃积 热等。现 代药理实 验表明, 本品具有 抗菌、抗 病毒、提 高机体免 疫力、利 尿等作用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什么是鱼腥草?长什么样子?有图片不?
鱼腥草(学名:Houttuynia cordata),又名折耳根、截儿根、猪鼻拱、䔃、蕺菜及臭草、岑草,客家话称之狗贴耳,臭臊草、臭嗟草(台语),在分类学上属双子叶植物三白草科蕺菜属,是一种略带鱼腥味的草本植物。
植物高20-80厘米。茎的下部伏地蔓生、生根,上部直立。叶对生,顶端有穗状花序,离瓣花类中的不完全花,无花萼、无花瓣,淡黄绿色穗状花序,两性花,白色似花片的构造为大型总苞片,长在花序基部,花期5—7月,果期7—10月。
扩展资料:
可为野菜蔬食,煮过就没有腥味。四川、云南、贵州和鄂西的人称其为“蕺根(折耳根)”,认为它清热去火,把它当作吃饭时的重要配料,主要食其根茎。方法是洗干净后切小段,拌在米粉、肠旺面、糯米饭、情人豆腐等食品中食用。
也可切长段拌酱油、辣酱、葱、盐、香油做凉菜。折儿根炒腊肉也是常见菜肴。生折儿根初入口甚腥,味道极怪,外人往往无法忍受,需要适应后才会喜欢吃。
在四川,也叫猪鼻拱,除了利用根茎做凉拌菜或炒菜之外,还将叶子当做蔬菜。在越南、老挝,叶子是很重要的作料。日本少数农村家庭也偶尔摘叶子做油炸菜的一种材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鱼腥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鱼腥草(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