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
仁,以万物 为刍(ch ú)狗”出 自老子所著 的《道德经 》第五章。 有人理解是 :老天并不 仁慈,只把 万物当作没 有生命的贡 品;然而联 系上下文, 这种理解有 失偏颇。另 一种理解则 是认为老子 想表达天地 公平的观点 。通俗点说 :天地看待 万物是一样 的,不对谁 特别好,也 不对谁特别 坏,一切顺 其自然发展 。换句话说 ,不管万物 变成什么样 子,那是万 物自己的行 为(包括运 气),与天 地无关;天 地顺其自然 ,一切犹如 随风入夜, 润物无声。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什么意思]
意思是: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出自:《道德经》第五章
作者:老子
朝代:春秋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翻译:
在天地之间找不到仁了,是因为万物都成了没有灵魂的草扎成的狗,形如躯壳。圣人找不到仁,是因为百姓都成了没有灵魂的草扎成的狗。但天地是无所谓自私的,对待万事万物都一样。
扩展资料: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