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蛇的种类有眼镜王蛇、乌梢蛇、银环蛇、赤练蛇、金环蛇、黄金蟒、眼镜蛇、竹叶青、黑眉锦蛇、中国水蛇等。眼镜王蛇又被称为过山风、扁颈蛇、吹风蛇、山万蛇等等,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毒蛇,体长甚至可以达到5.6米。它并不属于眼镜蛇,而是属于独立的眼镜王蛇属,所以它和眼镜蛇还是不同的。
2.蛇 的 种 类 有?
3.蛇 的 种 类 有?
4.蛇的种类有眼镜王蛇、乌梢蛇、银环蛇、赤练蛇、金环蛇、黄金蟒、眼镜蛇、竹叶青、黑眉锦蛇、中国水蛇等。眼镜王蛇又被称为过山风、扁颈蛇、吹风蛇、山万蛇等等,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毒蛇,体长甚至可以达到5.6米。它并不属于眼镜蛇,而是属于独立的眼镜王蛇属,所以它和眼镜蛇还是不同的。
5.蛇的种类有眼镜王蛇、乌梢蛇、银环蛇、赤练蛇、金环蛇、黄金蟒、眼镜蛇、竹叶青、黑眉锦蛇、中国水蛇等。眼镜王蛇又被称为过山风、扁颈蛇、吹风蛇、山万蛇等等,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毒蛇,体长甚至可以达到5.6米。它并不属于眼镜蛇,而是属于独立的眼镜王蛇属,所以它和眼镜蛇还是不同的。
6.text_4JvUu
7.蛇的种类:翡翠树蟒、加州红边袜带蛇、马达加斯加盲蛇、香蛇、魔鬼蛇、蓝长腺珊瑚蛇、绿曼巴蛇、角蝰蛇、赤链华游蛇、暴风雪玉米蛇。翡翠树蚺全身呈鲜明的绿色,并有白色斑纹沿着身体背部中央分布,两侧下边及唇鳞为黄色,腹面则为白色。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蛇的种类
1、盲蛇科(Typhlopidae)
约6属约229种。分布于非洲、亚洲及大洋洲的热带、带地区,少部份分部于中美洲。小型蛇类,形似蚯蚓,头小尾短,圆柱形,从头至尾粗细一致。最小种类全长仅95毫米,如小盲蛇;最大种类为非洲的巨盲蛇,全长可达775毫米。
一般全长150-毫米,仅上颔具齿。口小,位于头端腹面;眼小,不明显,隐于半透明的眼鳞下;背鳞、腹鳞分化不明显,通身被鳞为大小一致的圆鳞。头骨连结牢固,适于掘土穴居。体内有骨片状残余的腰带(后肢附着骨)。
2、蟒蚺科(Boidae)
有20余属约60种。分布于热带地区。为较原始的低等无毒蛇类。通身被鳞较小,但已分化出腹鳞。泄殖肛孔两侧有爪状后肢残余,体内尚有后肢带残余。最长者可达11米以上,如南美的绿水蟒,为最大的蛇类;最小者沙蟒仅长30余厘米。树栖、水栖或栖沙土中。
食各种脊椎动物,大型种类可吞食较大偶蹄类。捕得猎物即缠绕,待窒息后吞食。卵生或卵胎生。卵生者产卵最多可达100枚以上,一般几十枚;母蛇有伏蜷卵上习性。
3、亚洲筒蛇科(Cylindropheidae)
有1属8种。分布于东南亚。头小,背腹扁平,吻端宽而圆。无鼻间鳞、颊鳞和眶前鳞,腹鳞略大于背鳞;尾短。生活于稻田或花园等泥土疏松处,穴居,捕食时才到地面活动。捕食其他蛇类、鳗类。受到威胁时,将尾竖起,如膨颈的眼镜蛇头部,以恐吓敌害;
与此同时,另一端真正的头则伺机钻入岩缝或木片之下,尾亦随后入内。卵胎生,产仔蛇3-13条。中国仅1种,即红尾筒蛇,广泛分布于东南亚,但在中国数量稀少,仅福建厦门、海南和香港采到过标本。
4、闪鳞蛇科(Xenopeltidae)
仅1属2种。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因鳞片在阳光下可闪耀虹彩光泽而得名。全长近1米,体圆柱形。头和眼均小,尾短。腹鳞较窄,其宽度不到相邻背鳞的3倍。穴居,栖息于树林或田野泥土松软处,多躲藏于朽木、石块下。捕食蚯蚓、蛙和小型哺乳动物。
性驯善,不主动咬人,如受激惹可迅速颤动其尾部。卵生,产卵6-17枚。闪鳞蛇分布于东南亚和南亚,中国见于云南西双版纳、孟连和广东;海南闪鳞蛇为中国特有种,可分2亚种,指名亚种仅分布于海南省,亚种分布于南方各省,数量稀少。
5、游蛇科(Colubridae)
有近300属约1400种,包括2/3现存蛇类,是蛇目最大科,可分为多个亚科。头背面覆盖大而对称的鳞片,背鳞覆瓦状排列成行;腹鳞横展宽大。上颌骨不能竖立,其上生有细齿;
少数种类为后沟牙类毒蛇,即最后2-4个细齿形成较大而有纵沟的沟牙。形态和习性多样性丰富,树栖、穴居、水栖或半水栖。卵生。中国有36属141种,分隶于闪皮蛇亚科、钝头蛇亚科、游蛇亚科和水游蛇亚科。
蛇的种类分别有哪些?
1、五步蛇
五步蛇生活在海拔100—1400米的山区或丘陵地带。大多栖息在300—800 米的山谷溪涧附近,偶尔也进入山区村宅,出没于厨房与卧室之中,与森林息息相关。炎热天气,尖吻蝮进入山谷溪流边的岩石,草丛,树根下的阴凉处渡夏,冬天在向阳山坡的石缝及土洞中越冬。
2、白眉蝮蛇
白眉蝮蛇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地区,北京、 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国外分布于朝鲜半岛。
春秋两季多集中在坟堆草丛冬眠场所附近活动;夏季秋初多分散活动于稻田、耕地、沟渠、路边、村舍、园林。是一种小型毒蛇,一般不主动攻击人。
翠青蛇分布于中国、越南及老挝。其在中国非常普遍,出现在河北及甘肃以北的整个东部地区,包括海南、香港和台湾等。越南境内分布于老街、高平、永福、河西、广平。在老挝北部也有分布。
4、黑背白环蛇
黑背白环蛇为游蛇科白环蛇属的爬行动物。颊鳞和鼻间鳞不邻接;眶前鳞不与额鳞邻接;全身有黑白相间环纹,在躯干部有20-46条,在尾部有11-22条,仅在尾部的环纹围绕周身。
黑背白环蛇分布于陕西、甘肃、四川、贵州、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
5、斜鳞蛇
斜鳞蛇为游蛇科斜鳞蛇属的爬行动物,俗名气扁蛇、臭蛇、中华斜鳞蛇、大斜鳞蛇、草上飞。分布于印度、尼泊尔、缅甸、泰国、越南、台湾岛以及中国的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
常栖息于高原山区以及山溪边、路边、菜园地、石堆上。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700至27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阿萨姆、大吉岭附近。
蛇的品种都有哪些?
我国常见蛇类:
黑眉锦蛇(拉丁名:Elaphe taeniura)是大型无毒蛇,全长可达2米左右。黑眉锦蛇别名家蛇﹑秤星蛇﹑菜花蛇(虽王锦蛇也称菜花蛇,但四川、贵州一带称黑眉锦蛇为菜花蛇)﹑黄颌蛇﹑枸皮蛇﹑黄喉蛇﹑慈鳗﹑黄长虫﹑广蛇等。
二、白条锦蛇
白条锦蛇(学名:Elaphe dione),别名枕纹锦蛇、麻蛇。中国北方分布广泛的无毒蛇。生活力强,耐饥渴。性情比较温顺,行动较迟缓。捕杀小鸟、蜥蜴及小型鼠类为食。
三、赤链蛇
赤链蛇(学名:Dinodon rufozonatum),是蛇目游蛇科链蛇属的一种,又称火赤链,链蛇属于无毒蛇。是一种常生活于丘陵、山地、平原、田野村舍及水域附近的蛇。
赤链蛇为微毒蛇,游蛇科被认为其毒腺为达氏腺(Duvernoy)。
四、银环蛇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是眼镜蛇科环蛇属的一种动物。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毒性极强,为陆地第四大毒蛇。
五、五步蛇
尖吻蝮(学名:Deinagkistrodon)是蛇亚目蝰蛇科蝮亚科下的一个有毒单型蛇,属下尖吻蝮的幼蛇只有尖吻蝮(D.acutus)一个品种,剧毒。
六、眼镜王蛇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又称山万蛇、过山风、大扁颈蛇、大眼镜蛇、大扁头风、扁颈蛇、大膨颈、吹风蛇、过山标等,剧毒。
七、原矛头蝮
原矛头蝮(学名: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又名为龟壳花,为蝰科原矛头蝮属的爬行动物,俗名烙铁头、笋壳班等、老鼠蛇和恶乌子等,是台湾六大毒蛇之一。
八、短尾蝮
短尾蝮(学名:Gloydius brevicaus)又称草上飞、地扁蛇,剧毒,多栖息于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地区以及主要栖息于坟堆草丛及其附近,有剧毒。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赤链蛇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银环蛇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尖吻蝮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眼镜王蛇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原矛头蝮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短尾蝮
生物学家是怎样将蛇分类的?
蛇类王国家族众多,现已发现的蛇类约有219种。生物学家将蛇类分为8科,它们分别是盲蛇科、蟒科、闪鳞蛇科、瘰鳞蛇科、游蛇科、眼镜蛇科、海蛇科和蝰科。
毒蛇又分为管牙类毒蛇、前沟牙类毒蛇和后沟牙类毒蛇等三类(包括在以无毒蛇为主的游蛇科,如赤链蛇、虎斑游蛇等)。
游蛇科是介于毒蛇和无毒蛇混合种类的蛇科,与各蛇科相比,种类和数量均居最多,其中大部分是无毒蛇;毒蛇只占少数,多属于后沟牙类毒蛇,如虎斑游蛇、水赤链游蛇等。我国蛇类的分科及特征见表1。
表1 我国蛇类分科及分布
科别特征盲蛇科体型较小形似蚯蚓,全身被覆大小相似的鳞片,眼隐于鳞下呈一黑点,地下穴居或隐匿,无毒蟒科穴居或树栖的大型蛇类,腹鳞较小,有后肢带及后肢残余,无毒闪鳞蛇科穴居,腹鳞较小,4枚顶鳞有1枚顶间鳞,无毒游蛇科本科小型、大型蛇类均有,一般体形修长适度,腹鳞宽大。地面、穴居、树栖、水栖、半水栖的都有。除少数种类具后沟牙是毒蛇外,其余都无毒眼镜蛇科陆栖,体形修长适度,腹鳞宽大,具有沟牙,前身可竖立,扁颈。有以神经毒为主的混合毒海蛇科一般头略呈三角形,体粗尾短,上颌骨极短,可以竖立,其上只有管牙,有毒,主要是血循毒蝰科:①蝰亚科②蝮亚科没有颊窝的管牙类毒蛇具有颊窝的管牙类毒蛇瘰鳞蛇科无腹鳞终生生活在沿海河口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