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容易患以下疾病:
1. 中暑: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容易引起中暑,轻者出现头痛、口渴等症状,重者可能有生命危险。
2. 上呼吸道感染:夏季湿热症状高发,过度贪凉会引发咳嗽、流涕等症状。
3. 光敏性皮炎:夏季是该疾病的高发季节,裸露在外的皮肤易受到日光照射,出现红斑、水疱等变化。此外,还可能发生肠道传染病等。及时就医,进行针对性治疗,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别热出一身病 夏季常见3大热病危机这样防
地球发烧,夏季均温屡创新高,要慎防「热病症候群」发生!尤其老年人的器官和生理功能逐渐退化,常有一些大小病痛,包括循环系统疾病(如心血管疾病、中暑、冷气病等)、皮肤疾病(如香港脚、湿疹等)、泌尿系统问题(如结石、泌尿道发炎)等,夏季容易发作。此外,肠胃炎、热感冒等,也都是夏天常见疾病,稍不注意,轻则身体不适,严重者会猝死,可别轻忽「热」浪威胁。
炎炎夏日,68岁的李阿公日前陪孙子参加户外野餐活动,晒了一整天的太阳,回家后开始头晕、身体沉重疲倦,食欲不振,让他好担心,是中风前兆吗?还是感冒了?就医才发现,原来自己是「热到了」,有轻微的中暑症状。
【什么是「热病症候群」?】
夏天气候潮湿闷热,发生热伤害的机会大增,不少人真的「热」出一些疾病或问题,或可称为「热病症候群」。尤其65岁以上的长者、慢性病患、服用药物者、户外工作者、运动员、密闭空间工作者、婴幼童等高危险群,容易因高温造成热伤害,出现「热病症候群」征兆。
盛夏来临,温度持续飙高不下,以往多数人认为冬天才好发的心血管疾病,殊不知夏天也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期!英国研究发现,温度每上升1℃,心肌梗塞的机会就上升1.9%。
由于夏天天气炎热,人体流汗多,若未能随时补充水分,很容易造成脱水现象,进而导致人体血液黏稠度飙升,血小板聚集,引发心血管疾病。而且夏天民众常频繁进出冷气房,忽冷忽热对心血管可能造成负担,尤其是中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较差,更要注意。
常见热出来的疾病,除了中暑、心血管疾病外,还有泌尿系统疾病、皮肤疾病、肠胃疾病等,都要小心防范。
【慎防3大热病袭击】
与夏天相关的疾病不少,像是循环系统疾病,包括因为太热、体温调节失衡的中暑等「热急症」,或是心血管疾病都有可能在夏天好发,其他如结石、泌尿道发炎等泌尿系统疾病、皮肤疾病等,在夏天也都蠢蠢欲动。
《热病1》循环系统疾病
因高温引发的热病,以循环系统疾病为最大宗,新竹马偕医院家医科主治医师陈信豪、台北荣总高龄医学中心主治医师吴怡慧,共归纳5种因「热」引爆的循环系统疾病。
◆水分流失,心脏病、中风风险高
「英国爱丁堡大学」最新研究发现,工作环境太热,会引发血管凝块和心肌损伤,影响血管正常功能,增加心脏病发病的风险。陈信豪指出,太热的环境会让人体的核心体温上升,水分不断地流失,导致血液浓稠度上升,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炎炎夏日,不可轻忽心血管疾病的危害,记得多补充水分。
台北荣总高龄医学中心主治医师吴怡慧也说,「不要以为中风只好发在冬天,夏天也是中风的好发时节」。尤其如果频繁进出冷气房,室内外温差太大,血管急剧收缩扩张,血压也跟着上下波动,原本有血管狭窄的病人,就可能发生急性中风。夏天水分流失多,如果水分补充不够,血液会变得黏稠,加上脱水引起血压降低,会提高中风的风险。
◆体温失衡,引发中暑等热急症
热急症又称「热伤害」,是指身体因无法应付高温的环境,且未能补充适当与足够的水分和盐分,造成脱水、电解质不均衡,引发抽筋、头晕、虚弱、脸色苍白、湿冷、昏迷或中枢神经异常等临床表现。依严重程度大致区分为热昏厥、热痉挛、热衰竭、中暑四类。一般人熟知、通俗的说法「中暑」,其实是热急症当中最严重的一种,若未能及时适当处理,可能导致死亡。
引发中暑等热急症的原因,主要是体温制失衡造成。陈信豪指出,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脑干中的「下视丘」,当体温超过38℃,下视丘会释放讯息到全身,使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借此「降温」。不过,老年人或有慢性病的患者,因为循环差,不易流汗散热,过度曝晒在阳光下或处于闷热的环境中,比一般人容易产生热伤害的疾病。
吴怡慧解释,老年人的体温调节没那么好,在高温环境曝晒下,又未做防晒或水分补充,很容易产生热伤害的症状,可能感觉头晕、全身虚弱,有些人甚至会有低血压症状,身体微烧,如果喝水休息无法缓解,建议就医。陈信豪则强调,若是中暑昏倒失去意识,首要散热降温,旁人应协助把患者移到阴凉处,要维持呼吸道通畅,并且尽快送医急救。
◆室内外温差大,诱发冷气病
「冷气病」不是正式的医学名称,泛指夏天进出冷气房温差不适,或长时间待在冷气房可能出现的症状。陈信豪表示,夏天室外温度高通常达到35℃以上,室内冷气温度多半设定在26、27℃,室内外温差有时候高达10℃以上,如果频繁进出室内外,因为温差过大,容易诱发咳嗽、鼻塞、流鼻水等过敏症状。
室内空气品质问题很容易被忽略,冷气机滤网应定期清洗,以维持良好的室内空气,也要注意冷气房内若有人感冒,密闭空间很容易传染。而长时间待在温度过低的环境,很可能有头痛、皮肤和眼睛干涩问题,也因为体内水分的散失容易口干舌燥,尤其中老年人水分调节能力较差更容易偏乾,要特别留心。
有研究指出,长时间待在冷气房没有流汗的状态,容易有自律神经失调的问题,比较会出现情绪波动、肌肉紧绷等症状,陈信豪建议,不要整天待冷气房,也要到室温环境中活动活动。
◆高温脱水,小心低血压
夏天更要注意「低血压」问题。陈信豪指出,气温高易引发血压下降,多半是因为脱水,以及表皮血管扩张、血液大量流向表皮组织帮助降温,血压容易偏低,因此,避免水分过度散失非常重要。临床也发现,一些高血压病人服用平日控制的降血压药,血压反而偏低,也是因为夏天表皮血管比较容易扩张,如果服用跟冬天一样剂量的降血压药,有可能「控制过度」,建议可考虑减低药量。
◆瓜果甜品吃太多,易血糖失控
夏天各类瓜果盛产、冰品甜品也多,高温人,吴怡慧表示,面对这类甜分高、又清凉可口的瓜果冰品,实在很难拒绝,容易一口接一口,糖尿病患要注意血糖控制,拒绝。西瓜、葡萄、芒果、凤梨都是夏天盛产,甜分很高的水果,要特别注意。
《热病2》皮肤疾病
夏天气候闷热潮湿,时常下雨,不仅流汗多,也容易引发霉菌、细菌的感染,导致夏天的皮肤问题特别多,常见湿疹、汗疹、汗疱疹、香港脚、股癣、灰指甲、头癣、毛囊炎、体臭、老人臭等皮肤疾病发生。
◆霉菌感染,引起香港脚、毛囊炎
台湾夏天动辄35℃以上的高温,湿热又流汗多,霉菌、细菌很容易孳生,引起香港脚、灰指甲、头癣、股癣、毛囊炎等霉菌感染的皮肤病症,因此,应多保持皮肤干燥、清洁,有助减少患病。
◆流汗多,易出现湿疹、汗疹
夏天炎热,容易流汗,因潮湿闷热,在流汗部位的皮肤上易出现红色痒疹或脱皮的发炎症状,也就是所谓夏季湿疹,包括湿疹、汗疱疹、汗疹(痱子)等皮肤问题。吴怡慧特别提醒,老年人的皮肤调节能力变差,皮肤病的比例较高,门诊也会看到行动不便穿尿裤的老人家,夏天更易有尿布疹,必须注意防范。
◆高温汗多,体臭、老人臭更严重
夏日的高温,让人几乎站着不动也满身大汗,往往让头臭、体臭、老人臭异味飘「香」更为严重。
《热病3》泌尿道系统疾病
夏天是尿路结石、泌尿道感染好发的季节。因天气高温炎热,排汗多,水喝太少,尿量相对减少,尿液浓度增高,容易结晶变成结石;若还常憋尿的话,则易造成膀胱或尿道的发炎。
◆流汗多、补水不足,好发结石
夏天容易发生结石,往往是因为流汗多,水分补充又少,尿量因此减少,导致在尿里的大量草酸、磷酸、钙和尿酸等成分,无法经由多量的尿液加以稀释排除,很容易形成结晶体而产生结石。常见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或是尿道结石,统称为「尿路结石」。
◆憋尿、喝水太少,易泌尿道发炎
陈信豪指出,最近临床上也看到泌尿道感染患者变多,尤其女生比男生多出约6倍,大多因为夏天流汗量大,如果喝水不足,尿液不够,或长时间憋尿,没办法把细菌带离身体,容易造成泌尿道感染发炎,女生的泌尿道比男生短,更容易引起尿道、膀胱急性发炎。
同场加映:夏天也好发肠胃炎、热感冒
急性肠胃炎好发于夏季,吴怡慧表示,夏天气温高,食物保存不当容易,导致细菌孳生,常见的细菌有肠炎弧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可能发生腹泻、恶心、呕吐、腹痛、发烧、头痛及虚弱等症状,有时会伴随血便或脓便,但是,不一定所有的症状都会同时发生。预防方式,应尽量不要吃隔夜餐,少吃生冷食物,并要勤洗手,以减少病毒或细菌下肚的机会。
夏天虽不是感冒的主要季节,不过,吴怡慧提醒,门诊也常见感冒病人,大多数患者是得到一般感冒,少数患者是流行冒。多半因为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等滤过性病毒传染,出现喉咙痛、打喷嚏、鼻塞鼻黏膜干热、肿胀、有时会发冷发烧等症状,病情较轻微、病程约2~5天。如果上呼吸道症状伴随发烧数天、肌肉酸痛,就要注意流感的可能,应及早治疗,免得并发重症。
【内容出处:常春月刊 412期】
夏季传染病有哪些
根据夏天的特点就可以得到很多:
1.夏天蚊子、老鼠、苍蝇等是很多的,所以,这些动物传播的疾病是很常见的,比如:登革热、黄热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血丝虫病、流行性出血热、鼠疫、钩端螺旋体病、肺结核等。
2.夏天气温高,食品容易被蚊虫叮,而且容易,因此肠胃道传染病也很常见,比如:霍乱、伤寒、副伤寒、菌痢、甲型肝炎、戊型肝炎、阿米巴痢疾等
3.夏天天气炎热,人们贪凉,所以在河水、湖水中的病原体,也可能引起传染病的爆发,比如血吸虫病。
4.其他的还有:麻疹、腮腺炎、水痘、手足口病、乙型肝炎、狂犬病等。
猫咪夏天容易生哪些皮肤病??
金吉拉(详情介绍)
烈日炎炎,如何让猫咪愉快的度过夏季?皮肤病在夏季可是高发季节,体外寄生虫、真菌、细菌是三大皮肤病的主要病因。如何鉴别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皮肤病呢?下面小编就来为你一一介绍。
敌人一:外寄生虫
外寄生虫是夏季皮肤的主要敌人之一,包括:跳蚤、蜱、虱子、耳螨、疥螨、恙螨、蝇蛆等。跳蚤、蜱和虱子都属于体外寄生虫,由于其营吸血生活,因此还可能传播各种疾病,引发猫咪严重不适与皮肤感染,同时跳蚤和蜱也会将人作为宿主,造类与宠物之间的交叉感染;耳螨、疥螨、恙螨、蝇蛆,寄生于皮肤上或皮肤内,对皮肤产生刺激或引发炎症;
目前对于跳蚤、蜱、虱子,有猫咪专用的外用驱除与杀灭的药剂,预防与治疗相对比较容易,一般的宠物医院均有销售;耳螨、疥螨、恙螨,治疗起来比较麻烦,因为它们的寄生周期较长,治疗也就要花费较长时间,需要主人更好的护理与耐心,治疗一定要咨询专业的宠物医生,去专业的医院去治疗。针对蝇蛆病主要是防重于治,保持猫咪生活环境的清洁,灭蝇,而且要选择对宠物没有伤害的灭蝇方法(如物理灭蝇法),如果不幸得了蝇蛆病,只有手术清除虫体,建议去正规动物医院实施手术。
敌人二:真菌
当真菌进入皮肤并且在毛干表面繁殖时,常常会发生真菌感染。猫咪多感染的真菌主要为:小孢子菌。引起皮肤的结节、溃疡。
对于小孢子菌,需要应用抗真菌药,同时应用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真菌病是比较难根治的,一般治疗周期在一个月以上。
敌人三:细菌
细菌感染皮肤,可引起脓皮病,过度食皮肤、外寄生虫、真菌、皮肤损伤都是引发细菌性脓皮病的原因。
细菌引起的皮肤病,可分为细菌引起的原发感染与其它病因继发的细菌三感染。原发感染在对症治疗(如止痒,止痛,消肿,降温等)的同时,还要需要对因治疗,也就是针对病原菌的抗菌治疗,一般使用广谱抗菌药;继发感染的细菌,需先消除原发病因。
以上三种,是夏季宠物猫皮肤的主要敌人。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定期进行环境消毒,定期为猫咪清洁与驱虫,能比较好地保证猫咪的皮肤健康,无论何时预防为主都是让猫咪远离伤害的最有效手段。当然,如果不幸我们的猫咪发生了皮肤问题,主人们最重要的是不要惊慌害怕,更不要随便自行处置,以免因不当的处置给猫咪带来更多的伤害,最好是咨询专业的宠物医生,必要的情况下,尽快就医。
夏天宝宝常见皮肤病——汗疱疹
汗疱疹是夏天宝宝常见的皮肤病之一,由于汗液未及时排出导致汗腺堵塞或破裂引发的炎症。本文将为您介绍汗疱疹的预防措施,帮助您更好地保护宝宝的皮肤健康。
🌬️通风凉爽的居室
宝宝居室要保持通风凉爽,避免在阳光下玩耍。这样可以减少汗液的分泌,降低汗疱疹的发生率。
🛀温和的清洁剂
每天给宝宝洗一两次澡,使用温和的皮肤清洗剂,洗后扑上婴儿爽身粉吸汗。这样可以保持宝宝的皮肤清洁,减少汗疱疹的发生。
👕宽大吸汗的衣物
勤给宝宝换衣服,保持衣物宽大吸汗,经常查看被褥是否潮湿,给躺着的小婴儿勤翻身,并及时更换枕巾。这样可以减少汗液的积累,降低汗疱疹的发生率。
🧴多擦乳霜
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及干燥,少碰水和清洁剂,多擦乳霜,保持脚部通风凉爽。这样可以保持宝宝的皮肤湿润,减少汗疱疹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