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点病是鹦鹉鱼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也可以说是所有观赏鱼都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那到底鹦鹉鱼为什么会这么容易患白点病呢?下面小编就具体对鹦鹉鱼白点病进行介绍,以及举例一些鹦鹉鱼其他的常见疾病。
鹦鹉鱼的常见疾病
1、白点病
鹦鹉鱼白点病的直接病因是大量小瓜虫寄生引起,水温忽高忽低是该病的诱因,很多初养者都不知道这一点,在饲养的时候不注意控制好水温,这种情况很容易会引发鹦鹉鱼白点病。鹦鹉鱼白点病在任何季节都会出现,昼夜温差大更容易诱发此病。如果昼夜温差大,且饲主没有在鱼缸中添置恒温设备,那很容易会导致鱼儿出现白点病。不过白点病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治愈的,但是要注意及早治疗,早隔离,早消毒。白点病的病程一般在5~7天,如果治疗不及时,病鱼很容易会因此死亡。一旦鱼儿出现白点病,饲主应第一时间将水温升高到30~32度,因为小瓜虫不耐高温,在高温下病鱼体表的虫体会脱落,同时用1%盐水浸泡病鱼。或者饲主也可以去购买专门治疗鱼白点病专用的药物来进行治疗,如白点净。总的来说,要想预防鹦鹉白点病,饲主在饲养期间一定要注意控制好水温,进行恒温饲养。
2、烂鳃病
烂鳃病也是鹦鹉鱼的一种常见疾病,正确来说烂鳃病容易出现在很多鱼类的身上。常见的疾病有烂鳃病,鹦鹉鱼烂鳃病的病原体是粘球菌,常因其他病鱼传染引起。比如鱼友在挑选鱼儿的时候观察不够仔细,将患有此病的鱼儿带回家,那很容易会影响鱼缸中其他鱼儿的健康。患有鱼鳃病的鱼儿通常会出现鳃丝由鲜红变成苍白,外缘糜烂,脱落,还可能会出现腮盖骨内充血、中心骨坏死脱落等症状,同时病鱼黏膜增多,呼吸困难,病情严重时沉入缸底。如果发现鱼儿出现这样的症状,一定要及时隔离治疗病鱼,并且及时给原鱼缸换水,否则很容易会造成死亡。首先将病鱼捞到小盆子中用0.5%高锰酸钾浸泡10分钟左右,然后将它放到隔离缸中饲养,在鱼缸中加入5%食盐,用低浓度的红汞溶液治疗病鱼。
3、赤皮病
赤皮病也属于鹦鹉鱼的一种常见疾病,该病的病原体是荧光极毛杆菌,该病流行广泛、终年可见,常与烂鳃、肠炎等疾病并发。如果鹦鹉在鱼缸中不慎撞伤或划伤,病菌很有可能会乘机入侵,从而导致鹦鹉鱼发生感染。患有赤皮病的鹦鹉鱼通常会出现体表充血发炎、鳍条腐烂,鳞片脱落等症状,如果不及时给病鱼进行治疗,病鱼很有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死亡,该病可以使用呋喃西林进行治疗。要想预防鹦鹉鱼出现此病,还需注意避免鹦鹉鱼受伤。
4、竖鳞病
竖鳞病也是鹦鹉鱼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病主要因为毛杆菌感染引起,这种病菌会在水质差的情况下大量滋生和繁殖,进而导致鹦鹉鱼发生感染。此外,水中氧气太少、水温太高等也容易诱发此病。该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一旦发现鹦鹉鱼出现此病,一定要及时隔离病鱼,并及时给原鱼缸中换水。对于患有竖鳞病的鹦鹉鱼,可以用呋喃西林或者大庆霉素等药物对其进行治疗。
上述就是小编对鹦鹉鱼常见疾病的介绍,希望各位饲主注意给鹦鹉鱼做好预防,并认真学习各种疾病对应的治疗方法,以便在鱼儿患病的时候及时对其进行治疗。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红鹦鹉鱼身上有白点是什么原因,怎么治疗
红鹦鹉鱼身上有白点是因为感染了一种外寄生虫病白点病,其病原体是小瓜虫。
它们一年四季都可能会感染这个病。
患病前期,它们的鳍以及体表皮肤会散布着小白点,后期全身都会出现白点。
发现它们患病后,可以提高水温到28摄氏度。
这样饲养一段时间后,就会基本痊愈。
如果病情比较严重,可以选择甲基蓝等药物为其治疗。
一、红鹦鹉鱼身上有白点是什么原因红鹦鹉鱼身上有白点是因为感染了白点病。
它们在一年四季都可能会感染此病。
这个病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非常高。
白点病发病的原因是小瓜虫侵入了鱼的皮肤或者腮部。
在水温低的情况下,虫体发育生长。
发病早期病鱼身上会有极个别的小白点,其它状态基本不变。
发病中期,病鱼会不爱吃东西,身上到处都是白点,颜色色泽暗淡,不爱活动,但会经常找地方摩擦鱼体。
发病晚期,病鱼全身是白点,有气无力,体表的粘膜变多,鱼体沉入缸底或者浮在表面,不及时治疗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最终窒息而死。
二、红鹦鹉鱼身上有白点怎么治疗1、物理治疗法小瓜虫不耐高温。
可以通过提高水温至28摄氏度,来抑制小瓜虫的生长和繁殖。
如果病情不是很严重,保持28摄氏度的水温一段时间,病鱼就可以痊愈。
2、药物治疗法①、用百分之一的盐水浸泡数天,一段时间后病鱼基本痊愈。
②、使用百万分之二的甲基蓝溶液,每天浸泡6小时,一段时间后病鱼基本痊愈。
③、使用百分之二的28-30摄氏度盐酸奎宁药液浸泡3-5天,一段时间后病鱼基本痊愈。
④、百分之零点零五至百分之零点零七浓度的红汞溶液浸泡5-15分钟,连续浸泡两到三天。
鹦鹉鱼鱼鳍上有白色絮状物有可能是得了白点病,主要是水温低或温差大导致的。
饲养者可以提高水温到28度,并在鱼缸内加入粗盐,然后爆氧,等其恢复。
还有可能是水霉病,主要是外伤没有及时消毒导致的。
饲养者可以先用红药水消毒,然后在用1ppm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药浴,坚持一周,就会有效果。
一、白点病1、原因:白点病的主要症状就是鱼体或鳃部出现白色,主要原因就是水温低于25度或是水温骤降,让小瓜虫有了合适的生存环境。
因为小瓜虫适宜生长的水温是20-26度,如果鱼缸内水温低于26度,小瓜虫就会入侵鱼体,然后大量繁殖,导致鱼生病。
2、治疗办法:小瓜虫适宜的温度是20-26度。
饲养者可以先提高水温到28度,这样就可以杀死大部分的小瓜虫。
其次可以再适量的加盐,进行消毒,盐的浓度在千分之二即可。
最后爆氧,让鹦鹉鱼有充足的氧气,这样就可以彻底杀死小瓜虫。
二、水霉病1、原因:水霉病主要是运输中或争斗中受伤,没有及时医治,导致细菌感染。
受水霉病感染的鹦鹉鱼体表会有一层白色的絮状物,而且还会出现活动迟缓、食欲减退、精神呆滞等现象。
2、治疗办法:首先要隔离,再准备好红药水,涂抹在鱼体的受伤的地方。
然后在用1ppm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药浴,每次药浴20分钟,坚持一周左右,就可以恢复。
红鹦鹉鱼,身上长白色的东西是什么病?
白点病的病原是由原生动物小瓜虫侵入鱼体皮肤或鳃部而引发,其小瓜虫属原生动物中纤毛虫的一种。镜检成虫体内具有马蹄形大核,幼鱼仅有圆形、椭圆形或棒形的大核。虫体柔而可塑,形态多变。此病是观赏鱼中最为常见的多发病之一,它的发病特点是传染快,流行广,危害大。
无论使用什么药物首先要提高水温到30度。可利用小瓜虫不耐高温的方法,促使产生在鱼体表面的孢子快速成熟,加速其生长速度,使他们从鱼体表面脱落。
用百万分之五十至七十(50~70ppm)浓度的红汞溶液浸泡5~15分钟,每天2次治疗待白点消失后,仍要用药一段时间使未附着鱼体的小瓜虫死亡。
病变形态:
患病初期,胸鳍、背鳍、尾鳍和体表皮肤均有白点状散布,病鱼虽照常觅食,但常聚集在鱼缸的角上互相挤擦。病鱼会用身体摩擦硬物,希望藉此清除身上讨厌的病原体。
几天后白点布满全身,病鱼常呆滞状浮在水面,严重的全身似洒满白粉,多在春、秋和梅雨季节发生,尤其在缺乏光照、低温、活饵的尾部下容易流行。
此病传染速度很快,如不及时治疗会二次感染合并水霉病及细菌感染,严重时,药物无效,会大批死亡。要及早治疗。
白点病分为早、中、晚三期,病程5~7天,各期为2~3天,常致鱼群很快大批死亡,死亡率可达60%~70%。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白点病
十厘米长的乌龟一次吃多少龟粮没有准确的答案,因为每个品种的乌龟食量是不同的,喂食的龟粮不同投喂量也会不同,我们可以在第一次喂食的时候分次喂以免浪费,等到乌龟不吃以后记住那个投食量就可以了。
1个月小孔雀鱼能长1厘米左右。通常来说,孔雀鱼一个月能长的长度是非常有限的,但出于发育期的孔雀鱼生长的变化会比较明显,比如,刚出生的孔雀鱼到一个月大的时候,就能长到1厘米长。
1元小锦鲤能长大。在饲养1元的小锦鲤的时候,要准备一个足够大的鱼缸,这样能给锦鲤更大的生长空间,同时要注意定期给锦鲤换水,保持水质的干净,这样锦鲤才能更加健康的成长。
1米2宽40的鱼缸可以养地图鱼、鹦鹉鱼、龙鱼、罗汉鱼、飞凤鱼等之类的中大型鱼。在养鱼的时候,要根据鱼缸的大小来挑选饲养的鱼和饲养的密度,要注意的是饲养密度不可以太大。
这个要根据七彩神仙鱼的大小来决定,正常情况下1CM的鱼需要1公升的水来喂养,如果你的鱼是两厘米长就需要两公升。家长可以根据这个情况来推算自己的鱼缸可以杨多少七彩神仙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