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鹦鹉鱼,可能有些朋友会不知道它,但是对于很多观赏鱼爱好者来说,鹦鹉鱼绝对不会陌生。它在观赏鱼中,属于经常常见的一个品种,它的本身非常的好看,极具观赏价值。但是有的时候,鹦鹉鱼身上也会出现一些问题,这就会影响到观赏了。它出现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身上出现黑斑。那么,鹦鹉鱼身上为什么会出现黑斑?出现黑斑后该怎么办呢?下面就这个问题,给大家详细大的介绍一下。
鹦鹉鱼身上为什么会出现黑斑?首先要从鹦鹉鱼本身来说,它的自身基因决定了它本身自带的颜色,有的时候受到基因的影响,本身是会带有一些黑色,所以要先长期观察它是否是一直都有黑斑。
其次,鹦鹉鱼本身非常的胆小,如果受到一些刺激,它本身就会出现一些特征,比如出现黑斑,这个时候可以把鹦鹉鱼的个体环境换一下,换到安静的地方,在喂食一些相应的食物,观察一下身上的黑斑是否会消退。
再者就是生活环境的问题,如果鹦鹉鱼的生活水质不适合它生存,那么它的身体就会出现一些变化,最常见的就是身上出现黑斑,这个时候要及时的更换水质,为鹦鹉鱼提供优良的生活环境,同时喂食一些相对优质的食物,一段时间后,身上的黑斑就会消退。
以上就是关于鹦鹉鱼身上黑斑问题的大概介绍,总的来说,鹦鹉鱼本身相对来说比较弱,一定要有好的饲养环境和食物,这样才能达到很好的观赏性,同时也要经常的去注意它,一旦发现鹦鹉鱼身上有变化,要及时的发现问题,做到针对性的解决,这样才是最好的。而且鹦鹉鱼的水质要保持的非常好,在换水之后,如果身体问题还没有消退,就要考虑这个水质是否适合鹦鹉鱼生产的。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鹦鹉鱼身上长黑斑怎么办
1、有可能是因为受伤后引起的霉菌感染最终形成的黑斑。主要观察一下鱼缸是否有致伤的物品,如果有及时清理。除此之外,往水里添加一些土霉素,抑制霉菌的生成,以免造成更加严重的感染,并且经常晒晒太阳,杀菌。注意受伤的鱼需要隔离开来。
2、鹦鹉鱼属于热带鱼类,对水温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大约25度左右比较适合它的生长,一旦水温过低,身体的颜色便不会鲜艳,会有黑斑或者黑线。
鹦鹉鱼身上出现黑斑是怎么回事
1 鹦鹉鱼受到惊吓也会出现黑斑,一段时间后会消失的。
2 鹦鹉喜欢老水,如果刚换水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水质不适的原困。
一般水质不好才应该换水,水质不适的话应该马上把水换了,重新调节好水质,水质要与以前相似。
3 红鹦鹉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出黑斑,但过一段时间后会减褪。我以前的一条也是这样,过一段时间就好了。(因为鹦鹉鱼是由慈鲷科鱼杂交出来的,在小时候出现黑斑并不出奇。)
在这时期要多注意水质和饲料,想红鹦鹉色彩更美,多喂养点虾或宝增红这样的增红饲料。
鹦鹉鱼身上有黑斑怎么回事
鹦鹉鱼受到惊吓,身上就会出现黑斑,只要将它静养一段时间,体色就会恢复正常。缸中水质出现剧烈变化,使鹦鹉鱼受到刺激,也会使它身上出现黑斑。鹦鹉鱼营养不良,也会导致它长黑斑,可以给它吃一些营养丰富、增色的食物。
鹦鹉鱼身上有黑斑的原因
鹦鹉鱼受到惊吓的时候,身上就会出现黑斑,并且在受到惊吓后,还会出现在缸中乱窜的现象,只要将它静养一段时间,体色就会恢复正常。
鱼缸中水质出现剧烈变化,使鹦鹉鱼受到刺激,也会导致它身上出现黑斑,甚至还会使它出现撞缸、跳缸的现象,最好及时将水质稳定下来。
鹦鹉鱼营养不良也会使它身上长黑斑,而且体色也会变淡,最好在发现后,多给它吃一些营养丰富、增色的食物,能使它快速恢复过来。
我养的红鹦鹉鱼身上长黑斑了,是怎么回事啊?
3.轮虫病 此病为传染性原虫病。
(1)病原和症状:病原体为轮虫,传染途径多为喂水蚤时带进虫体。新鱼虫要清洗多遍才能喂鱼,否则易得此病。发病率高,死亡率不高。一般症状:轮虫在箱内聚成云雾状。鱼浮在水面,在鱼身上、鳃内到处寄生。色体粘膜增多,呼吸困难。病鱼如不及时治疗,也会大量死亡。
(2)治疗:最好的方法是把全箱的水倒掉,把鱼移入新箱,再投些药。治疗的特效药是硫酸铜,90×45×60(厘米)的箱放绿豆大小结晶块即可。水草对硫酸铜特别敏感。要拔掉草再投药。不能用部分换水方法处理,这样反而加速轮虫的大量繁殖,鱼将加速死亡,所以必须全换水与投药同时进行。此外也可用0.5%~1%的浓盐水治疗也有效。
4.水霉病 是霉菌性传染病。
(1)病原和症状:病原体为各种水霉菌。传染途径:水蚤、病鱼。养过2~3年鱼的房屋到处有霉菌,新水2~3天就可污染霉菌。在鱼没有外伤或鱼体健壮时不发病。反之,即刻可以发病。虽有传染性,但发病率不高,死亡率也不高,但病程长(几个月),也不容易根治。在鱼外伤外长出白长毛或白毛缠身。鱼卵更易感染。
(2)治疗:没有特效药,以预防为主。保持水质的清洁,和鱼体健壮。日常操作及捞鱼时要轻巧,不要造成鱼体外伤。用0.5%~1%食盐可以抑制霉菌生长。通风多晒太阳,增加紫外线照射,以及流动的水是最好的预防措施。此外,也可将患鱼捞出,把外伤处的白毛用镊子取下,在患处涂些呋喃西林干粉,有一定疗效。
5.疖疮病 为细菌性传染病。
(1)病原和传播途径:病原体为杆菌。传播途径:水蚤,病鱼或工具。热带鱼中有几种易染此病。如二年的虎皮、一年以上的小桃核、红桃核、蔓龙。这类鱼特别易因患此病而死亡。但发病率不算高。自然死亡率不高。
(2)症状:鱼体从肌肉层长出硬泡,有时能流出大量脓血。
(3)治疗:待泡熟后开刀排脓,再用呋喃西林水冲洗干净,涂呋喃西林干粉或抗生素粉剂均可收到较佳效果。严重者立即淘汰,发现身上有鼓包者捞出单独治疗。大型鱼可肌肉注射青霉素(4~8万单位)或用药液冲洗疮面。预防此病应保持水质清洁,防止鱼外伤。
6.烂鳃病 为细菌性传染病。
(1)病原:病原体为粘球菌,传染途径主要是病鱼。从商店购买鱼易带此病。金鱼、热带鱼都易得此病,不易根治。常常并发肠炎,有时不出现任何症状鱼即死掉,只有撬开腮盖或解剖后,才能确诊此病。死亡率一般50%~60%,有时高达80%。
(2)症状:腮丝由鲜红变成苍白,由外缘开始靡烂,脱落。腮盖骨内充血,中心骨坏死脱落。腮丝之间粘膜增多,呼吸困难,轻者浮水面,重者沉箱底很快死亡。有的鱼并发肠炎,解剖肠出血,亦有溃烂的斑点。轻者有食欲,重者无食欲。
(3)治疗:个别鱼得病捞出淘汰。如普遍患病,全池洒药,停食4~5天。用红汞治疗,其用量以使水变色即可,能保持3~4天,亦可撒呋喃西林粉剂,浓度为1~2ppm。还可用抗生素(青霉素、金霉素、红霉素)。90×45×60(厘米)1次用80万单位,上、下午各1支,3天为一个疗程。一般2个疗程即愈。
7.感冒 非病毒性,没有传染性。由于水温突然变化造成的,倒箱最易造成此病。
(1)症状:鱼倒入新箱很快夹尾,不爱游动,或轻度地左右晃动。有个别鱼沉入箱底而又马上窜上来。若不及时发现治疗,可造成大批死亡。
(2)治疗:掌握水温恒定,停食2~3天,以1%的食盐洒入箱内,一般1~2天即好转。
8.水螅 是一种腔肠小动物,常随鱼虫带入箱内,在水温22~26℃大量繁殖,对成鱼无大害,对幼鱼是天敌。它与鱼争水族箱中氧气及食物。一旦发现很难根除。水螅对鱼虽有害,但可做为中、小学生生物实验的教材。
(1)症状:水螅尖端有吸盘,另一端带有触手的口,吸盘能在玻璃、水草上吸附,身体与触手在水中晃来晃去,争吃喂鱼的饵料。几天之间繁殖满箱,更易传入其他鱼箱。
(2)治疗:特效药为硫酸铜,90×45×60(厘米)箱可放绿豆粒大小结晶块将它们杀死,但对养有水草的箱就不方便了。这种情况在发生初期(数量不太多,可放几捆紫铜丝,3天左右可将它们杀死。紫铜丝可与水族箱中的酸根作用,生成铜的化合物,杀死水螅。目的达到后尽快取出铜丝,过多铜对鱼有毒。
9.鱼虱 是传染性寄生虫病。病原体为鱼虱,途径是在喂鱼虫时常带入鱼虱或有病鱼存在。虫体寄生于鱼体表鳞片缝中吸取营养使鱼逐渐消瘦,发病率不高,死亡率也不高,较易治愈。
(1)症状:虫体寄生鱼体表鳞片缝之中。病鱼表现不安,到处蹭。有的虫体被蹭掉,有的蹭不掉。传染较快。如发现几条鱼有虫体,全箱要下药。
(2)治疗:大型鱼,把鱼捞出用镊子镊掉虫体,患处可涂磺胺、呋喃西林粉剂。小型鱼类,绝大部分已得鱼虱,可用1ppm晶体敌百虫液体浸鱼或遍洒鱼箱,高锰酸钾治疗也有效,用量可掌握在水稍变色即可。
10.水鼓病 无传染性。病原体尚不清,发病率不高,死亡率高。症状:鱼腹鼓大,最初有食欲,后期无食欲。最后浮水面或沉箱底不动。用手挤腹部流出液体,病程较长,最后死亡。无法治疗。
11. 立鳞病 为病毒性传染病,但传染性不大。
(1) 病原体:病毒。诱因是用低于原箱水温的水,直接冲到了鱼体受凉而引起的。
(2) 症状:鱼的鳞片都竖起来,是因为皮下有水肿而引起。严重时鳞片脱落而死。发病率不高,死亡率高。
(3) 治疗:无特效药。但可用1A3~2A3的海水养浴数日,可恢复健康。也可用抗生素及呋喃林干粉消炎。有一定疗效。
十厘米长的乌龟一次吃多少龟粮没有准确的答案,因为每个品种的乌龟食量是不同的,喂食的龟粮不同投喂量也会不同,我们可以在第一次喂食的时候分次喂以免浪费,等到乌龟不吃以后记住那个投食量就可以了。
1个月小孔雀鱼能长1厘米左右。通常来说,孔雀鱼一个月能长的长度是非常有限的,但出于发育期的孔雀鱼生长的变化会比较明显,比如,刚出生的孔雀鱼到一个月大的时候,就能长到1厘米长。
1元小锦鲤能长大。在饲养1元的小锦鲤的时候,要准备一个足够大的鱼缸,这样能给锦鲤更大的生长空间,同时要注意定期给锦鲤换水,保持水质的干净,这样锦鲤才能更加健康的成长。
1米2宽40的鱼缸可以养地图鱼、鹦鹉鱼、龙鱼、罗汉鱼、飞凤鱼等之类的中大型鱼。在养鱼的时候,要根据鱼缸的大小来挑选饲养的鱼和饲养的密度,要注意的是饲养密度不可以太大。
这个要根据七彩神仙鱼的大小来决定,正常情况下1CM的鱼需要1公升的水来喂养,如果你的鱼是两厘米长就需要两公升。家长可以根据这个情况来推算自己的鱼缸可以杨多少七彩神仙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