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布闭壳龟吃什么? 豹纹陆龟的喂食方法 澳北盔甲龟的饲喂方法 埃及陆龟吃什么? 澳洲金刚蛇的摄食要求 白唇泥龟的喂食方法 北美拟鳄龟的喂食要求 包兰格海角陆龟的喂食要点 斑纹泥龟的喂食要求 斑点陆龟的食物选择 巴达库尔龟的喂食要求 白胸侧颈龟的食物选择 布氏拟龟的喂食要点 变色蛇的食物要求 扁尾陆龟的喂食要求 斑点箱龟的喂食要求 贝尔彻海蛇的食物要求 巴西放射刺颈龟的食物要求 北部锦箱龟的喂食要求 北部拟地图龟的喂食要求 安东吉利红蛙的喂食要点 凹甲陆龟人工饲喂方法 澳洲老虎蛇的摄食特点 澳洲短颈龟吃什么? 安南龟饲喂方式介绍 阿根廷象龟的食物选择 阿拉莫泥龟的喂食方法 饼干龟的喂食要点 艾基特林海蛇的摄食方法 澳洲水龙的喂食要求 巴西红耳龟的喂食要点 安哥洛卡陆龟吃什么? 阿拉巴马红肚龟吃什么? 日常照顾巴西龟的方法 艾基特林海蛇的饲养要点 安乐蜥的食物要求介绍 如何让大鳄主动吃食 埃及眼镜蛇的摄食介绍 人工饲养蜥蜴的饲料选择 澳洲大头曲颈龟吃什么?
澳洲金刚蛇的生存要求
提问:小小宠来源:宠搜网
精选回答

澳洲金刚刚蛇

澳洲金刚刚蛇是最能致命的一种毒蛇,它个头很大,身材健康,并能渗透致命毒液,这并没有是在你情绪没有佳的时间,期望碰到的那类动物。太攀蛇被激忿时会猖獗动员进犯,它们会在眨眼工夫用毒牙咬遇害者数下,进犯速度极快。太攀蛇最长可达12英尺(3.66米)。海岸太攀蛇被以为是天下第三大最毒的蛇,也是澳大利亚这种蛇中体型最大的。在抗毒液素研发出来往日,被太攀蛇咬到的人没谁能活下来。而本地太攀蛇以至越发致命。澳洲金刚刚蛇分散于澳洲北部、新几内亚。休憩于树林、林地,以小哺乳动物为食,卵生,体长约二公尺。分散于戈壁及搞枯河床等地。

被澳洲金刚刚蛇咬到后,所涌现的征状亦有别于其余蛇,被它咬到后,你的血液并没有会凝结,但是你的七孔会些微出血,再过片刻后你会瞅睹四面的实物涌现沉叠印象,之后你浑身的性能会渐渐停留,引导瘫痪阻碍而死。当你被太攀蛇咬到后,若几分钟内没打针到太攀蛇抗毒血清及获得适合调节的话,那便必死无疑。它还会形成遇害者大出血、严沉的肌肉伤害及肾衰弱,它的毒素中还含有能损害肌肉构造及遏止血液凝结的毒卵白。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蛇喜欢在什么地方生存

动物生存之蛇

经过这么多次课的学习,我对自然界中的生物有了更新的认识,为大自然的千奇百怪而惊奇,下面我特别介绍一下蛇。

蛇的栖息环境因生活习性不同而有差异。蛇是一种变温动物。体温高时,代谢率高,活动频繁;体温低时,代谢率低,活动减弱。炎夏的酷暑,它们喜欢在树荫、草丛、溪旁等阴凉场所生活栖息。从秋季到冬季,逐渐进入到"冬眠"期。一般的毒蛇从11月下旬就已经开始不吃不喝,不蜕皮,相继入洞冬眠了,这时它们往往是几十条甚至成百条群集在位于高燥处的洞穴里或树洞里蛰伏过冬。待到翌年春暖花开,才从蛰伏状态中苏醒过来。从人洞到冬眠期大约需要三个月时间,主要依赖以脂肪形式贮藏在体内的营养物质进行缓慢的补充来维持其最低限度的生活营养料。

毒蛇依其昼夜活动情况不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喜欢在白天活动的,称为昼行性蛇类。第二类是怕强光,喜欢在白天隐伏,夜间活动的,称为夜行性蛇类。第三类为喜欢在光线较弱的情况下活动的(多在晚上及阴雨白天活动,耐寒性强),称晨昏性蛇类。蛇类活动受温度的影响要比受光线的影响要大得多。如昼行性的眼镜蛇,在十分炎热的夏天,经常在夜间出现;晨昏性的蝮蛇在低温天气,常在中午前后阳光充足时出没,而夜间活动得很少。一般地说,蛇类活动较适宜的温度是20-30℃之间,其活动的最适宜温度为10-35℃。更有趣的是,生活在热带的蛇不单在冬季"冬眠",而且在炎热干旱的夏季亦需进行"休眠",动物学上称之为"夏眠"。当热带炎热干旱的季节到来时,由于长时间不下雨,池塘、湖泊可能全部干涸,蛇和壁虎、鳄鱼、肺鱼以及草原中的龟类等动物一样,赖于生存的条件已变得不利。为了适应外界环境使之能继续生存下去,它们便转入"地下",不食不动,进入"夏眠"状态,以求能度过炎热干旱的夏季。

用毒高手

一说到蛇,大家都会想到他的毒,但是全世界3000种毒蛇中仅约15%被认为对人类是有毒的,大多数的蛇都是没有毒的。以下是世界8大最恶毒的蛇:

1、 非洲死神――黑曼巴蛇

黑曼巴蛇是世上毒蛇中体型最长、速度最快、攻击性最强的杀手。它能以高达19千米的时速追逐猎物,而且只需两滴毒液就可以致人死亡。更可怕的是,不管在任何时候,黑曼巴蛇的毒牙里都有20滴毒液,人类一旦被它咬到,几乎百分之百死亡!从名字来看,大家一定以为黑曼巴蛇是黑色的,其实这种蛇的身体并不黑,发黑的是它的一张大嘴。

2、产崽最多――鼓腹毒蛇

一条恐怖的鼓腹毒蛇在沙地上爬行。鼓腹毒蛇也叫鼓腹巨蝰,是一种有新月形斑纹的剧毒非洲蝰蛇。鼓腹巨蝰是一胎产崽最多的毒蛇,一次可产下90多条幼蛇的超级母亲。

3、善于伪装――加蓬毒蛇

一条加蓬毒蛇展示在美国“蜥蜴与蛇:活力四射”的展览上。加蓬毒蛇有成功的保护色,在枯黄的落叶和枯枝之间让人很难辨认。这种毒蛇可以长到两米多长,8公斤重。

4、威慑吓人――埃及眼镜蛇

2006年3月25日,一条可怕的埃及眼镜蛇抬头遥望开罗。处于警戒状态时,它会垂直举起身体前部(约合全长的三分之一),并撑大颈部皮褶。如果这种威胁姿势起不了吓阻作用,埃及眼镜蛇就会慢慢进攻击者;假设对方还不为所动,眼镜蛇就会伺机攻击。

5、用毒高手――绿曼巴蛇

产于非洲的绿曼巴蛇被认为是目前爬行速度最快的蛇,其时速超过每小时11公里。以这样的速度,穿梭在草丛间,相信人是追不上的,而且,大多数的猎物可能也难逃被捕捉的命运。绿曼巴蛇浑身绿得像一根翠竹,头和身子一般细,能灵活的在树枝间跳跃。

6、世界上最长的眼镜蛇――黑森林眼镜蛇

黑森林眼镜蛇是非洲土生土长的毒蛇,据称是世界上最长的眼镜蛇。

7、神秘杀手――地毯毒蛇

美国士兵帕克在阿富汗的军用帐蓬外手持一条地毯毒蛇。

8、一口毒可杀20人――黑颈喷毒眼镜蛇

黑颈喷毒眼镜蛇最长可达2米多,平均长度为1.5米,可喷射6.2毫升的毒液。这种好斗的毒蛇能成功地吞下一只兔子、约0.8米长的蜥蜴以及约1.5米长的鼓腹毒蛇。

蛇的繁衍

蛇和其他动物一样,也是通过繁殖产生后代,以保持种族的绵延的。蛇有雌有雄,在外部形态上,两性差异不大,只是雄蛇的尾部较长,逐渐变细,而雌蛇尾基较粗,向后突然变细而已,粗粗一看,是不容易区别的。

也有一些蛇,两性在外形上是有所不同的。有的雄蛇色彩比较鲜明,有的雄蛇背鳞起棱较强,有的雄蛇头部腹面及两侧具有大小不等的疣粒,例如水赤链、铅色水蛇及乌游蛇。至于蟒蛇,要分辨它的雌雄,可看残留的后肢,雄的比雌的显著得多。

蛇的交配大都在出蛰后到5、6月之间进行,例如眼镜蛇、蝮蛇在5月交配,黑眉锦蛇、铜腹水蛇、草原响尾蛇在5、6月交配。产卵绝大多数在6~8月,例如红脖游蛇、细白环蛇、金环蛇在5月产卵,滑鼠蛇、玉斑锦蛇银环蛇在6月产卵,紫灰锦蛇黑眉锦蛇、双斑锦蛇、三索锦蛇锦蛇、灰鼠蛇、花脊游蛇在7月产卵,横斑游蛇、虎斑游蛇、山溪后棱蛇、黑头剑蛇、眼镜蛇、五步蛇、环纹游蛇、福建颈斑蛇等在6~8月产卵。卵胎生的蛇产仔多在7~9月,亦有晚到10月的。蛇在春季交配,夏季产卵或产仔,这对于蛇类的生存是有利的,因为这样,幼蛇才有较长的时间摄食和生长,使体内积存充足的能量,以度过第一个寒冬。显然,这是蛇类在繁殖上对于环境的一种适应性。蛇也有在其他季节交配的,例如银环蛇的交配期在8~10月,五步蛇在9~11月,但它们要到第二年夏天才产卵。

到了交配季节,雌蛇常会发出一种特有的气味,这是由于它皮肤和尾基部腺体的分泌物所致。有的气味相当强烈,人亦能闻出来。雄蛇便是依靠敏锐的嗅觉而找到同类的雌蛇的。有的蛇有集群过冬的习性,这样在出蛰时,两性相遇的机会就较多,往往在越冬场所的附近就进行交配,然后才分散活动。

有些蛇在交配前有求偶的表现。那些头部腹面两侧具有疣粒的雄蛇,在求偶时就用疣粒去抚摩雌体,王蛇的雄蛇则用残留的后肢去搔抓雌蛇,引起雌蛇的,抓的声音甚至在几尺远的地方都可以听见。浙江短尾峻的雄蛇在发现雌蛇时,就在后面紧追,频频伸出舌头,去嗅雌蛇的尾基部,并且不停地抖动尾部,一有机会,便冲到雌蛇的背上,或紧挨其一侧。然后,雌雄两蛇后半身绕在一起,进行交配。这时雌蛇的尾部翘起,剧烈抖动,交配时间仅为2~6分钟。蛇岛的中介蝮在交配前,雄蛇频频点头,向雌蛇头部接近,雌蛇头部微微抬起,并点头,交配约18分钟,之后雄蛇尾部下垂,交接处脱开。

蛇交配时间的长短,差别颇大,一般只有几分钟,但亦有很长的。成都动物园饲养的黑眉锦蛇,在1965年4月初发生一次交配,从上午8时继续到下午7时,交配时间为11小时。我们在1975年5月17日,也观察到蛇笼里的一对黑眉锦蛇在交配,从午后3时半到第二天凌晨4时半才交配完毕,长达13小时之久。当时气温为21~24℃,相对湿度为78%~93%。交配时,雄蛇尾部摆动不停,发出声音来。交配时间还有更长的,例如红点锦蛇,可长达20小时以上。

雌蛇的交接器为泄殖肛腔,雄蛇的交接器是一对袋状的结构叫做半,位于尾基内部,袋的内壁上有许多小棘,棘的大小和数量因蛇的种类而有不同,半的形状亦有种的差异。交配时,袋的内面向外翻出体外,插入雌体的泄殖肛腔内,进行体内受精,但每次交配只使用一侧的半。在繁殖季节内,一条雄蛇可和几条雌蛇交配,但雌蛇只交配一次,因此,养蛇场里常常让一条雄蛇配上几条雌蛇进行繁殖。例如银环蛇大致10条雌蛇配上2~3条雄蛇就够了。交配后,精子可在雌蛇输卵管内长期生存,一对浙江短尾蝮交配一次,雌蛇连续产仔3年,第一年产仔7条,第二年产仔4条,第三年产仔14条。有的蛇,其精子可在雌体内生存5年之久。

蛇多数为卵生,亦有卵胎生的,都是一年产一窝,很少例外。

蛇卵为椭圆形,有的较长,有的较短,大都为白色或灰白色,它和鸟卵不一样,没有保护色。卵壳厚,革质坚韧,富于弹性,不易破碎,壳由几层弹性纤维组成,为输卵管细胞所分泌,外层中杂有碳酸钙等无机物,织造精致,巧夺天工。刚产出的卵,表面有粘液,常常几个卵粘连在一处。蛇产卵并不一次全部产出,一般都是断断续续地产。例如五步蛇要每隔35~50分钟才产出一个卵。最近我们捕获一虎斑游蛇,在半小时内就产出46个卵,远远超过了过去一窝最多卵数为24个的纪录。

各种蛇卵的大小,千差万别,盲蛇的卵只有花生仁那么大,而蟒蛇的卵,小的像鸡蛋,大的比鹅蛋还大。

绝大多数的蛇不会做窝,卵一般产在不冷不热、不干不湿、温湿度适宜于孵化的隐蔽场所,获得的热量(来自太阳光或茎叶腐烂)足够供胚胎发育的地方。产卵地点多种多样,但多在天然洞穴、肥料堆、柴草垛、废弃的动物窝等处产卵。有的蛇有“改建”原有洞穴的能力,如果洞大小,它会爬进爬出加以扩大。有的蛇则靠头部的活动把上挖松,而用尾部把土扫出去,挖出一个洞穴来。产卵通常是一条蛇一个地方,但亦有同一种蛇聚集在一处产卵的,产卵总数可达3000枚之多,这种习性对卵的孵化是有利的。因为在孵化过程中,胚胎散发的热和水分,对卵的孵化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从交配到产卵的时间,在各种蛇里面,有长有短,美洲黑蛇为1~2个月,束带蛇为87~116天,黑眉锦蛇为51天,草原响尾蛇为4~5个月。最长的可达半年以上。

每窝所产的卵数,各种蛇差别很大,最少的是1枚,最多的可达100枚以上。

大多数的蛇产卵后就离开卵堆他去,让卵在自然环境中自生自灭。但也有一些蛇有护卵现象,眼镜王蛇能利用落叶做成窝穴,产卵后再盖上落叶,母蛇俯伏在上面不动,父蛇则在附近活动。蟒蛇、银环蛇、五步蛇产卵后,亦有终日盘伏在卵上的护卵习性,蟒蛇伏在卵堆上,可使卵的温度增高4~6℃左右,显然这是有利于卵的孵化的。但护卵习性即使在同一种蛇,也有不同,例如欧洲的普通水蛇,在英国的一个公园内,一条母蛇看护它的卵堆,孜孜不倦达13日之久,而另一条母蛇在产卵之后就爬走了。

从卵孵出仔蛇所需的时间,在各种蛇中相差很悬殊。有的很短,只需要几天;有的很长,需要8个月之久。但大多数的蛇大约需要两个月左右。孵化时间的长短和温湿度密切有关,在适温范围内,温度越高,孵化越快。黑眉锦蛇在17~23℃时,需要80~88天才能孵出,在20~25℃时,只要67~72天就够了。银环蛇的卵因温湿度高低的不同,孵化所需时间变动于39~51天之间。另外,和卵在母蛇体内的发育程度亦有关系,发育程度高的,孵化所需的时间就比较少了。

有许多仔蛇在孵出前,它的头端(在前颌首上)具有一突起,叫做卵齿,其大小形状在各种蛇中各不相同,有的很小,用手指去摸才能感知,大的有眼径的三分之二那么长,仔蛇靠它来划破卵壳。从划破卵壳到仔蛇出壳,大约需要一整天的时间。当卵壳捅破时,仔蛇并不立刻出来,它先是把吻部、然后是把头部伸出壳外,又缩回去,如此伸缩多次之后,才爬出壳外。卵齿是一个暂时性的结构,仔蛇孵出后,不久就脱落。

奇怪的是卵胎生的蛇,如响尾蛇、铜头蝮等也具有卵齿,这表明它们在进化过程中曾有过卵生的阶段。蛇类通过长期的进化才产生出卵齿这种有利于出壳的构造,当其由卵生变为卵胎生时,卵齿的退化也是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的,尽管它早已失去功能,但仍然残存着。

卵胎生的蛇,大多生活在高山、树上、水中或寒冷地区。它的受精卵在母蛇体内生长发育,但胚胎和母体没有直接联系,卵内贮存的物质是它营养的唯一来源,和真正的胎生有本质上的不同。但也有例外,澳洲有两种蛇,它的胚胎能从母体取得营养,有点像胎生。蝮蛇竹叶青、蝰蛇、多数海蛇都是卵胎生的蛇。

蛇岛蝮蛇在产前几天,常常不吃不动,但性颇凶猛,产仔开始时,泄殖肛孔之前的身体部分逐渐膨大,尾部翘起,蛇体收缩蠕动,泄殖肛孔张开,有时排出大量粘液,当包在透明膜(退化了的卵壳)中的仔蛇产出约一半时,膜内仔蛇,清晰可见,到大部分产出时,膜即破裂,仔蛇突然弹伸而出,头部扬起,慢慢摇动,作向外挣扎状,同时,母蛇继续收缩,仔蛇即很快产出。也有直到产出后膜才破裂的。仔蛇钻出膜外,便能自由活动。如果产出后膜仍然完好,亦不见仔蛇在内活动,那就是死胎了。

仔蛇产出后,一般在几天(5~10天)内就进行蜕皮。有的生后不久即蜕皮,有的两周以后才蜕皮。有的仔蛇在生后10分钟就吃食物,有的要到第二年春天才开始吃东西。

毒蛇的仔蛇出壳以后就有毒性。银环蛇的仔蛇刚孵出时咬人,就能发生中毒症状。小白鼠被孵出仅10天的被小五步蛇咬了一口,3分钟就死了。极北蝰的仔蛇生出不久,就能咬死老鼠。

卵胎生的蛇,每窝产出的仔蛇数,各种蛇亦不相同。最少的每窝只产1只,最多的可超过100只。

无论卵生的或卵胎生的蛇,不仅因种类不同,产卵或产仔数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种蛇,亦因年龄、体型的大小和健康情况的不同而有差异。一般地说,体大而健壮的蛇,产卵或产仔数要多于体小老弱的个体。例如银环蛇,3~4岁时,每窝产卵5~9枚,5~6岁时,每窝产卵10~15枚,以后每窝卵数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金刚王眼镜蛇的生活习性

眼镜王蛇喜欢独居。白天出来捕食,夜间隐匿在岩缝或树洞内歇息。眼镜王蛇像其他眼镜蛇一样,在受到危险时会抬起身体的前三分之一,然后它会张开嘴,露出毒牙,一面盯着对手,一面留意着四周的环境。一旦眼镜王蛇认为自己处境危险,它就会毫不犹豫地发动攻击。

金刚王眼镜蛇是世界上最毒的蛇类之一,一般毒蛇食物以小动物为主,如鸡或老鼠等,眼镜王蛇的食物通常是其他蛇类,眼镜王蛇的体内有抗毒的血清,所以当其他毒蛇对眼镜王蛇施咬时,眼镜王蛇通常会安然无恙。食物包括体积适合的蟒蛇,其他种类的毒蛇与无毒蛇,像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鼠蛇等,而当食物不充足时,它们甚至连其他同类也会吃,因此,眼镜王蛇又被称之为“蛇类煞星”。

蛇喜欢生存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蛇的生活习性

蛇,属爬行纲,蛇亚目,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有毒蛇固然可伯,但只要注意提防,也并不那么危险。蛇类以食鼠为主(也食蛙类、鸟类等),蛇类其貌不扬,形状色泽奇特、浑身被鳞,头颈高翘、躯尾摆动、快速行进、寻偶鸣叫、泅水过渡、实在难以逗人喜爱。蛇类喜居阴蔽、潮湿、人迹罕至、杂草丛生、树木繁茂、有枮木树洞或乱石成堆、具柴垛草堆和古埂土墙,且饵料丰富的环境,这些都是它们栖居、出没、繁衍的场所,也有的蛇栖居水中。

它们喜栖于墓洞中,洞口可见稀稠成粒的粪便,这样我们就知道洞中有没有蛇了。蛇有冬眠的习性,到了冬天盘据的洞中睡觉,一睡就是几个月,不吃不喝,一动不动地保持体力。待到春暖花开,蛇就醒了,开始外出觅食,而且脱掉原来的外衣。从蛇蜕的外衣直径和长度可测出蛇重量甚至说出蛇的名称。蛇蜕皮后不久,活动量增大,觅食量增加,体况逐渐恢复。随着气温逐渐上升,到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进入发情期。寻偶时,雌雄蛇发出的鸣叫声清晰明亮,“哒哒哒”如击石声。

蛇类的产卵期一般在4月下旬到6月上中旬,因品种而异。所产蛇卵一般粘结成一个大的卵块,卵块中卵的数量为8~15枚不等。蛇经常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一般以“守株待兔”方式捕食,但有时也主动出击。笔者曾目睹一条青竹骠蛇在河边追赶青蛙,青蛙一跃跳入河中,蛇也跟着跃入河中,简直象两名一前一后的跳水运动员。也见到过蛇捕食鸟卵的情景。它悄悄地爬上屋檐近侧的墙壁,游到家燕巢边,不断伸舌,惊走了亲鸟。当蛇发现其卵时,先行攻击,缠绕,待平安后,再行张开嘴巴,囫囵吞枣。不要以为它的嘴巴小,实际上它能吞食相当于本身头部大8—10倍的食物。蛇吃足食物后,感到疲倦,进入休息状态,此时极易被人捕捉。至于蛇的觅食次数,因蛇类品种和大小而异。一般夏令觅食活动盛期,特别是产卵繁殖期,一日一次或隔天一次。蛇体稍大的,因觅食量较大,一般是3日至一周左右进食一次。蛇类也喜欢在太阳光下进行日光浴,时间一般为上午10—12时左右。行日光浴时,一般伏于地面草丛或缠绕或于树干上,也有半身裸露于洞口外、石头堆外面呈盘蜷状的,姿态变化多端。蛇类的活动规律,以昼伏夜出居多,因品种而异。

世界最具有毒性的蛇,为什么都生活在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时通常被描述成一个热带旅行天堂,但澳大利亚同时也是世界上有毒生物的中心,无论是陆地上的毒蛇(世界上25种最致命的蛇中的21种)和节肢动物,还是海洋中的致命箱形水母水母、黄貂鱼、石鱼和章鱼,都享有国际声誉。

关于为什么澳大利亚会有那么多的有毒生物,主要有以下解释。

澳大利亚是一个相对的生态系统,也是一个极度贫困的,土壤古老贫瘠,任何生物都难以生存。降雨不稳定而且少,雨水往往高度集中在夏季,干旱期长达8个月或更长时间。所有这一切意味着,澳洲大部分地区都存在长期的资源短缺,水,蛋白质和矿物质的供应非常有限,能够节约资源聚集资源的物种受到自然选择极大的青睐,能够在短时间内攫取稀缺资源的物种也是如此。

澳大利亚确实缺乏大型哺乳动物捕食者,只有5种体型大于猫的食肉哺乳动物物种,这是因为哺乳动物需要大量的资源来维持生存,而食肉哺乳动物更是如此。澳大利亚贫困的生态系统无法养活大量的哺乳动物捕食者。

相反,澳大利亚的爬行动物和其他冷血食肉动物因为可以在资源匮乏时期依靠很少或没有食物生存而迅速占据主导地位。比如鳄鱼一年只吃一顿美餐就能安然度过最严重的干旱时期,这些冷血食肉动物也有能力在繁殖期进行大量的繁殖,并有能力在下一个繁殖期赌上一把来养活后代,这是任何哺乳动物都无法承担的。而那些有毒液的冷血掠食动物,进一步放大了这一点——蛇、蜘蛛或其他具有强大毒液的捕食者会大大增加一次性成功捕杀猎物的机会,它们能够用毒液合成的少量能量来捕获稀少的可用能量。因此,澳大利亚的有毒生物数量很多,是因为这些生物迫切需要获取资源度过艰难时期。

此外,澳大利亚有毒生物实际上对人类的威胁并不大,墨尔本大学发表在《内科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在2000年至2013年期间,澳大利亚只有64人死于有毒动物,27人死于蜜蜂和黄蜂,27人死于毒蛇,3人死于蜱虫,3人死于水母,2人死于蚂蚁。

相关问题

明星医生

相关视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