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病虫来说,使用药物到一定量或单一药物的话都会产生抗药性,这样对于驱除病虫来说是非常不利的,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用药才能避免病虫产生抗药性呢?
牡丹花
1、轮换用药。单一品种农药会诱发抗药性,轮换作用机理不同的品种,轮换生物农药、抗生素农药,均可产生良好效果。
2、混合用药。两种作用方式和机理不同的药剂混合使用也可减少抗药性的发生,单点作用农药与多点的传统农药混合使用,效果更好。
3、采用综合防治法。把药剂防治、人工防治、检疫等措施,有机结合起来。
4、间歇用药。发现某种农药已经产生很大的抗药性,就应间断或停止使用。
5、采用正确的施药技术。药剂在田间施用的有效剂量和沉积分布均匀是至关重要的,对不同蔬菜和不同病虫应选用恰当的施药技术,不要轻易地加大用药量和用药次数。另外,注意使用时间,阴天尽量不要用药。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怎样预防和控制病虫抗药性?
1、做好综合防治在植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要克服单纯依靠化学农药防治的用药习惯,积极提倡农业生物及化学等综合措施,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实行综合防治。2、交替使用农药不要长期使用单一品种的药剂,这样就可以切断生物种群中抗性种群的形成过程,轮换使用的品种应尽可能选用作用机制不同的农药。例如,有机磷杀虫剂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有机氮类杀虫剂及生物制剂等几大类,其作用机制各有不同,同一类制剂中的农药品种也可以换用,但必须查明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交互抗性,如桔蚜对乐果产生了抗性以后,敌敌畏也就不能用了,因为桔蚜也会对敌敌畏产生抗性,但是可以选用杀螟松。在杀菌剂中,一般内吸杀菌剂比较容易引起抗药性,如苯异咪类杀菌剂,如多菌灵、托布津、抗生素类杀菌剂等。但接触性杀菌剂不大容易引起抗药性,因此是较好的轮换组合,像代森类、无机硫制剂类、铜制剂都是较好的轮用品种。3、使用混配农药两种作用方式和机制不同的药剂混合使用,也可以减缓抗药性的发生速度,如多菌灵与灭菌灵混用,有机磷与拟除虫菊酯混用等,都是比较成功的组合。不过混合农药必须经过仔细研究,不能盲目混用。另外,混配农药也不能长期单一使用,也必须轮换用药,否则同样引起抗药性而且是多抗性,即对多种农药同时产生抗药性。4、农药的间断使用或停用当一种农药已经引发了抗药性以后,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停止使用,抗药性现象有可能逐渐减退甚至消失。5、使用增效剂增效剂大多是能抑制病虫体内农药分解酶活性的化合物,所以能提高药效,效果较好的增效剂有增效增效酯和增效醛等。
如何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
长期、连续地在同一地区大量、单一使用同种(类)杀虫剂,会导致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应坚持以下害虫防治原则,以避免或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1)综合防治 将化学、物理、生物、农业防治有机结合,调整作物布局、完善耕作制度,尽量使用微生物及植物源杀虫剂,克服单一使用化学农药的现象。同时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降低对害虫的选择压力。
(2)改进施药方式 首先加强预测预报工作,选好对口农药,抓住关键时期用药。同时采取隐蔽施药、局部施药、隔行施药等施药方式,保护天敌和小量敏感害虫,使害虫难以形成抗性种群。
(3)交替用药 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避免连续使用单一药剂,以阻碍害虫抗性群体的形成。
(4)混合用药 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混合使用,或现混现用,或加工成制剂使用。
(5)使用增效剂和助剂 增效剂与杀虫剂混合能大大提高杀虫效果,延长杀虫剂的使用寿命。
(6)分区施药 可以依据害虫迁移的距离,在不同的方位内使用不同类型的药剂。
如何科学使用农药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农业化学防治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有害生物抗药性问题日趋严重。近年来有害生物抗药性种群不断增加,农业生产上因为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导致防治失败,甚至绝收的事件屡见不鲜。有害生物抗药性已经成为影响农业增产、增收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自20世纪中叶以来,有关害虫大面积暴发从而导致人类经济大量损失的报道数不胜数,因而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农业生产对农药的日渐依赖,有害生物抗药性问题自然而然地暴露出来,现已成为害虫综合治理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有害生物抗药性的危害多种多样,如导致农药防效降低,造成作物减产;增加农药使用量,加大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环境压力,扩大了对鱼虾以及蜜蜂等有益生物的危害,打破了自然界生态平衡;造畜中毒;减少农药的使用寿命等。因此有害生物的抗药性成为了当前农业有害生物防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解决有害生物抗药性迫在眉睫。
一、如何预防农药抗药性的产生
(一)采用轮作制度。在一定年限内,同一块土地上,按预定顺序轮换栽种不同农作物。合理的轮作不但可以有效地降低农作物病虫草源的积累,预防病虫草害的发生,减少农药的使用频率和使用量,防止有害生物抗药性的产生和农药污染,而且还能改善耕作层土壤结构,保持地力,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二)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用药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农药对有害生物的选择压。用药量少,选择压低,有害生物不易产生抗药性。植物保护的目的在于使作物免受或减轻损失,而不是尽可能多的杀死有害生物。受害作物存在着耐害性和补偿能力,在允许有害生物密度下,并不会引起严重损失或品质下降。所以有害生物防治要有合理的指标,不要看到病、虫、草等有害生物就用药。如在防治害虫时,要坚持查虫口密度,之后确定防治田块,查害虫发育进度,确定最佳防治时期。可以不用药的田块,不要用药。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要在有害生物对药剂敏感期用药,使用有效低剂量,不要随意加大用量。在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允许密度以下的同时,保留尽可能多的敏感个体和有害生物天敌。敏感个体可以稀释抗性基因频率,天敌可以消灭一部分抗性个体,均有利于延缓有害生物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同时,改进施药器械,提高喷雾均匀性和作业效率、减少药液在土壤沉积量及飘失量,以及提高精准施药技术,通过判断靶标有无、作物冠层大小、植株病虫害及长势等特征,最终实现按需喷药等措施均可以在保证施药效果的同时极大地节约药液、减少农药使用量。
(三)使用有增效作用的复配农药。日本曾做了大量关于增效作用复配剂的工作,无论是室内还是田间试验,都证明了有增效作用的复配剂是防治抗性有害生物的有效手段。有增效作用的复配农药可以直接杀死抗性个体,从而起到延缓有害生物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复配农药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农药混在一起制成的,复配剂中的每一种农药单独使用或许杀死的有害生物并不多,但它们混合起来的作用就会大大增强。当然,不能临时混配或随意搀和,这样做的结果极有可能导致拮抗作用,造成药效下降,使有害生物产生更为严重的多抗现象。
(四)轮换使用作用机制不同的杀虫剂。有害生物一旦形成较高程度的抗性,其抗药性一般不易消失。但是,当有害生物对某种药剂只有产生微弱的抗药性时,只要停止使用该药剂一定的时间,抗性就会减退。这是因为抗性个体生命力弱,在有大量敏感个体存在的情况下,竟争不过敏感个体,再加上敏感个体的稀释作用,使抗性个体减少,这实际上是一种反选择作用。所以使用一种药剂至有害生物对该药剂有微弱抗性时,必须换用另一种作用机制不同的药剂。换用的农药可以是单剂,也可以是复配剂。虽然换用的农药品种之间没有负交互现象,但一种农药可以杀死抗其它农药的有害生物个体。换用的品种越多,害虫群体中的多抗个体的频率就越低,加上反选择作用,可以有效的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
随着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蓬勃发展,将更加有利于延缓有害生物抗药性的产生。专业化统防统治不仅可以解决一家一户防病治虫难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关键抓手,而且是实现农药减量使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的关键措施,也是植保防灾减灾适应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通过作物全生育期病虫防治承包服务方式,可以合理安排轮作,统一轮换使用农药。通过准确测报,实现在合适时间,使用合理剂量,全方位防治病虫草害,可以有效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使用次数,进而达到延缓有害生物抗药性的产生。
二、如何治理农药抗药性
(一)换用新农药品种。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以后,换用新农药品种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换用新品种可以解决问题于一时,但如不合理使用,新品种会很快失去作用。另外,新农药的开发难度大,时间长,往往跟不上抗性发展的速度,并且花费大,成本高。所以期待开发新的农药品种来解决抗性问题不是有效的办法。
同时,采用微生物及植物源农药作为生物制剂,也被认为是解决有害生物抗药性十分可行的方式,并且现有一些非常成功的先例,如Bt、阿维菌素和核多角体病毒等。但目前对这类杀虫剂的开发还非常不够,仅以这种方法还远远不能解决有害生物抗药性问题。
(二)合理使用农药增效剂和助剂。因昆虫本能的新陈代谢和排泄行为可以阻止药剂在其体内积累并达到中毒的浓度阈值,从而表现出耐药性,即产生抗药性。针对这一现象,在药剂生产加工过程中,可通过加入某种助剂或增效剂,促进药剂快速到达作用靶标,提高药剂防治效果,达到杀死抗性个体的目的。因此在对农作物有害生物进行药物防治时,可将适量添加助剂和增效剂到农药中,做为解决有害生物抗药性的方法之一。
(三)利用负交互抗性。所谓负交互抗性是指有害生物对一种药剂产生抗性以后,而对另一种药剂变的更为敏感的现象。具有负交互抗性的两种农药混用或轮用都能消除抗性个体,是防治抗性有害生物最理想的药剂。然而具有负交互抗性的药剂很少,因此在使用药剂时应注意发现具有负交互抗性的农药,然后应用到有害生物抗性的防治中去。
研究利用负交互抗性药剂的反选择压力,可以使害虫田间抗性的产生有效延迟。所以明确抗性种群的交互抗性谱对指导药剂的合理使用、不同生物农药的混用、预测不同药剂的使用寿命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调整作物布局、完善耕作制度。有专家对于不同寄主植物诱导棉铃虫对药剂敏感性变化做过试验。结果表明: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棉铃虫对溴氰菊酯的敏感性是不同的。其顺序为:番茄扁豆角棉蕾人工饲料未知寄主植物。其中,对溴氰菊酯的敏感性最强的与敏感性最弱的相差162倍。说明寄主植物和棉铃虫对药剂敏感性反应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所以学者们认为研究寄主植物对昆虫的诱导抗药性,不仅可以从理论上进一步指导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机制和变化规律研究,更重要的在于人们可以依据寄主植物对害虫抗药性诱导作用的强弱,重新制定完善抗药性综合治理策略。如调整作物布局,完善耕作制度,减少或杜绝种植强抗性诱导作物,套种或间种能使害虫对药剂敏感性增强的寄主植物,并对其害虫不施药防治,作为敏感个体的避难所,从而使作物上的抗性群体不断得到稀释,使害虫始终处于一个对药剂相对敏感的水平。
综上所述,将各种防治方法有机地结起来,降低农药对有害生物的选择压,尽可能多地保存敏感个体和害虫天敌,利用敏感个体的反选择作用,有害生物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是可以被延缓的。而注意换用新农药品种、使用有增效作用的复配农药和利用负交互抗性,则可以提高药剂防治的效果。
最后,在农药使用所带来的问题中,抗药性的产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正是由于抗药性不断增强,才使得人们不断地增加农药使用量,于是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其他严重的后果。所以,在农业研究中,对有害生物抗药性的研究治理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抗性治理不仅仅是药剂混用、轮换使用或停用,最主要的是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采取合理的使用方法,一定要弄清楚重要害虫的抗性发生发展规律,建立准确的预测预报技术和抗性风险分析方案及合理的治理方法,从源头上降低抗药性产生,从而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怎样预防和减缓病虫抗药性的产生?
病虫抗药性的产生和提升,意味着化学防治的失败,要提高对抗性病虫的防治效果,我们应当致力于恢复那些对某种或某类药剂产生了抗性种群对药剂的敏感性,主要措施包括:
(1)使用无交互抗性的药剂这是预防抗性产生后最有效的方法,也称顺序用药,即甲不行了换用乙,乙不行了换用丙。这样会提高种群个体的死亡率,降低抗性种在种群中的比例。如杀虫剂中有机磷、拟除虫菊酯、氨基甲酸酯、昆虫生长调节剂以及生物农药等几大类农药,可以交替使用;也可以在同一类农药中不同品种间交替使用。杀菌剂中内吸性制剂、非内吸性制剂和农用抗生素交替使用等,都可明显延缓病虫抗药性的产生。但是,任何药剂(即便是新药剂),如果连续使用,其使用寿命都是有限的,故必须采取预防性措施,以防止病虫对新起用的药剂在短时间内快速产生抗性。
顺序交替用药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将害虫控制住,但在目前抗性产生的速度明显快于新药开发速度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对抗性治理采取积极主动的办法,注重抗性的预防,在抗性产生之前主动换用别的药剂,采取轮换用药、交替用药,避免连续使用一种药剂,以便预防和延缓药剂产生抗性。
因此,对于抗性谱还较窄的害虫,一定要及早选出多种有效药剂,合理搭配,轮换使用,切不可简单地一种又一种的农药无穷尽的连续使用下去。
(2)使用增效剂抗药性的产生不外乎是抗性个体解毒代谢增强、靶标敏感性降低或表皮穿透性降低所致。在没有可供换用的新药剂时,利用解毒代谢酶的抑制剂和渗透剂等与病虫已产生抗性的药剂按一定比例混用,可大大提高杀虫、杀菌效果,杀死原来不能被杀死的抗性个体,并提高对敏感个体的杀伤率。
这类增效剂大多为杀虫剂解毒酶的竞争性抑制剂,与杀虫剂具有类似的结构,是解毒酶的抑制剂。从某种程度上说,增效剂也是一种混用剂,对害虫抗性的产生也不是完全免疫的。由于解毒酶的普遍存在,同一害虫的不同个体对增效剂的反应可呈现高度差异性,加之害虫对增效剂的抗性、使用增效剂带来的费用高等因素,都阻碍了增效剂的应用。
(3)使用混剂将两种不同作用方式和机制的农药混合使用,具有增效作用。无交互抗性单剂的混用可提高两种单剂对抗性个体的杀伤率。实践表明,合理混用农药可以降低种群中抗性个体的频率,延缓和抑制抗性。例如灭菌丹和多菌灵混用,瑞毒霉和代森锰锌混用,拟除虫菊酯和有机磷混用,乙磷铝和杀毒矾混用,乙磷铝和含有锰锌类农药混用,“天达2116”和各种非碱性农药混用,都可延缓病虫害抗性的提升,比使用单剂效果好。
农药能否混用,必须符合下列原则:一是要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二是对植物不能发生药害,对人畜禽的毒性不能超过单剂;三是能够扩大防治对象;四是降低防治成本。
农药混用剂有两种:一是自行混配,必须现用现配,不能放置时间过长;二是工厂已混配好的药剂。
目前混配较多的药剂有:杀菌剂之间的混配,如瑞毒霉和代森锰锌混配成瑞毒锰锌,乙磷铝和代森锰锌等混配成乙磷铝锰锌;杀虫剂之间的混配,如马拉硫磷和氰戊菊酯混配的菊马乳油,兼有两种单剂的优点,具有胃毒、触杀和内吸3种作用,并能防治蚜、螨以及多种鳞翅目害虫;除草剂之间的混配,如二甲四氯和杀草丹混配,兼有内吸传导和触杀双重性能,并能延长药效期;另外,生产中多采用杀虫剂和杀菌剂混配,可同时防治病害和虫害,如酮和马拉硫磷混用,可兼治白粉病、锈病和蚜虫、卷叶虫等。
当然,并不是所有混剂都具有上述长处,目前大多数混剂是在某个方面具有突出优点,而在其他方面却存在盲目混用现象,导致不能安全使用,产生药害,加快抗药性产生,甚至造成药剂的物理化学性质明显变坏。由于农药混用后与防治对象、作物、天敌、有益生物、环境以及与人畜的关系较单剂农药要复杂得多,可能会产生不利的、甚至非常有害的变化。因此对农药混用必须持科学的慎重态度,必须在经过大量科学研究,通过实验确保其无不利变化的基础上方可使用。
(4)农药品种的间隔使用或停用一种农药(如灭扫利、多菌灵等)已对某些病虫产生抗药性,可在一段时间停用,改换其他品种,抗药性便会逐渐下降,甚至基本消失,然后再继续使用。除此之外,还应注意科学用药,并根据病虫的防治指标,掌握关键时期进行防治,以延长农药的使用寿命。
(5)改进施药技术,掌握准确的使用剂量和施药适期目前枣园管理者多数用药不讲科学。有的是常怕效果不好,把农药的使用浓度任意提高,只图短期的效果,使病虫很快产生抗性;有的是不按规定浓度施药,或计算上有错误,使用浓度过低,不仅无效或效果很差,也易导致抗药性产生;有的是在病虫害盛发期或越冬低温时间或夏季高温时间内施药,不仅效果差,而且导致病虫产生抗性和药害发生。因此,选择在病虫害的初发期、敏感期和幼、若虫期施药,使用准确、有效的药剂和适宜剂量,是提高防治效果、延缓抗药性产生、节约成本的有效途径。
此外,改进喷雾技术、尽可能地使药液接触到靶标对象,并使之均匀周到,也是避免抗性产生的一项重要措施。
怎样预防和控制病虫抗药性?
1、做好综合防治在植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要克服单纯依靠化学农药防治的用药习惯,积极提倡农业生物及化学等综合措施,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实行综合防治。2、交替使用农药不要长期使用单一品种的药剂,这样就可以切断生物种群中抗性种群的形成过程,轮换使用的品种应尽可能选用作用机制不同的农药。例如,有机磷杀虫剂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有机氮类杀虫剂及生物制剂等几大类,其作用机制各有不同,同一类制剂中的农药品种也可以换用,但必须查明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交互抗性,如桔蚜对乐果产生了抗性以后,敌敌畏也就不能用了,因为桔蚜也会对敌敌畏产生抗性,但是可以选用杀螟松。在杀菌剂中,一般内吸杀菌剂比较容易引起抗药性,如苯异咪类杀菌剂,如多菌灵、托布津、抗生素类杀菌剂等。但接触性杀菌剂不大容易引起抗药性,因此是较好的轮换组合,像代森类、无机硫制剂类、铜制剂都是较好的轮用品种。3、使用混配农药两种作用方式和机制不同的药剂混合使用,也可以减缓抗药性的发生速度,如多菌灵与灭菌灵混用,有机磷与拟除虫菊酯混用等,都是比较成功的组合。不过混合农药必须经过仔细研究,不能盲目混用。另外,混配农药也不能长期单一使用,也必须轮换用药,否则同样引起抗药性而且是多抗性,即对多种农药同时产生抗药性。4、农药的间断使用或停用当一种农药已经引发了抗药性以后,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停止使用,抗药性现象有可能逐渐减退甚至消失。5、使用增效剂增效剂大多是能抑制病虫体内农药分解酶活性的化合物,所以能提高药效,效果较好的增效剂有增效增效酯和增效醛等。
如何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
长期、连续地在同一地区大量、单一使用同种(类)杀虫剂,会导致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应坚持以下害虫防治原则,以避免或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1)综合防治 将化学、物理、生物、农业防治有机结合,调整作物布局、完善耕作制度,尽量使用微生物及植物源杀虫剂,克服单一使用化学农药的现象。同时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降低对害虫的选择压力。
(2)改进施药方式 首先加强预测预报工作,选好对口农药,抓住关键时期用药。同时采取隐蔽施药、局部施药、隔行施药等施药方式,保护天敌和小量敏感害虫,使害虫难以形成抗性种群。
(3)交替用药 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避免连续使用单一药剂,以阻碍害虫抗性群体的形成。
(4)混合用药 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混合使用,或现混现用,或加工成制剂使用。
(5)使用增效剂和助剂 增效剂与杀虫剂混合能大大提高杀虫效果,延长杀虫剂的使用寿命。
(6)分区施药 可以依据害虫迁移的距离,在不同的方位内使用不同类型的药剂。
如何科学使用农药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农业化学防治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有害生物抗药性问题日趋严重。近年来有害生物抗药性种群不断增加,农业生产上因为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导致防治失败,甚至绝收的事件屡见不鲜。有害生物抗药性已经成为影响农业增产、增收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自20世纪中叶以来,有关害虫大面积暴发从而导致人类经济大量损失的报道数不胜数,因而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农业生产对农药的日渐依赖,有害生物抗药性问题自然而然地暴露出来,现已成为害虫综合治理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有害生物抗药性的危害多种多样,如导致农药防效降低,造成作物减产;增加农药使用量,加大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环境压力,扩大了对鱼虾以及蜜蜂等有益生物的危害,打破了自然界生态平衡;造畜中毒;减少农药的使用寿命等。因此有害生物的抗药性成为了当前农业有害生物防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解决有害生物抗药性迫在眉睫。
一、如何预防农药抗药性的产生
(一)采用轮作制度。在一定年限内,同一块土地上,按预定顺序轮换栽种不同农作物。合理的轮作不但可以有效地降低农作物病虫草源的积累,预防病虫草害的发生,减少农药的使用频率和使用量,防止有害生物抗药性的产生和农药污染,而且还能改善耕作层土壤结构,保持地力,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二)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用药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农药对有害生物的选择压。用药量少,选择压低,有害生物不易产生抗药性。植物保护的目的在于使作物免受或减轻损失,而不是尽可能多的杀死有害生物。受害作物存在着耐害性和补偿能力,在允许有害生物密度下,并不会引起严重损失或品质下降。所以有害生物防治要有合理的指标,不要看到病、虫、草等有害生物就用药。如在防治害虫时,要坚持查虫口密度,之后确定防治田块,查害虫发育进度,确定最佳防治时期。可以不用药的田块,不要用药。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要在有害生物对药剂敏感期用药,使用有效低剂量,不要随意加大用量。在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允许密度以下的同时,保留尽可能多的敏感个体和有害生物天敌。敏感个体可以稀释抗性基因频率,天敌可以消灭一部分抗性个体,均有利于延缓有害生物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同时,改进施药器械,提高喷雾均匀性和作业效率、减少药液在土壤沉积量及飘失量,以及提高精准施药技术,通过判断靶标有无、作物冠层大小、植株病虫害及长势等特征,最终实现按需喷药等措施均可以在保证施药效果的同时极大地节约药液、减少农药使用量。
(三)使用有增效作用的复配农药。日本曾做了大量关于增效作用复配剂的工作,无论是室内还是田间试验,都证明了有增效作用的复配剂是防治抗性有害生物的有效手段。有增效作用的复配农药可以直接杀死抗性个体,从而起到延缓有害生物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复配农药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农药混在一起制成的,复配剂中的每一种农药单独使用或许杀死的有害生物并不多,但它们混合起来的作用就会大大增强。当然,不能临时混配或随意搀和,这样做的结果极有可能导致拮抗作用,造成药效下降,使有害生物产生更为严重的多抗现象。
(四)轮换使用作用机制不同的杀虫剂。有害生物一旦形成较高程度的抗性,其抗药性一般不易消失。但是,当有害生物对某种药剂只有产生微弱的抗药性时,只要停止使用该药剂一定的时间,抗性就会减退。这是因为抗性个体生命力弱,在有大量敏感个体存在的情况下,竟争不过敏感个体,再加上敏感个体的稀释作用,使抗性个体减少,这实际上是一种反选择作用。所以使用一种药剂至有害生物对该药剂有微弱抗性时,必须换用另一种作用机制不同的药剂。换用的农药可以是单剂,也可以是复配剂。虽然换用的农药品种之间没有负交互现象,但一种农药可以杀死抗其它农药的有害生物个体。换用的品种越多,害虫群体中的多抗个体的频率就越低,加上反选择作用,可以有效的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
随着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蓬勃发展,将更加有利于延缓有害生物抗药性的产生。专业化统防统治不仅可以解决一家一户防病治虫难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关键抓手,而且是实现农药减量使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的关键措施,也是植保防灾减灾适应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通过作物全生育期病虫防治承包服务方式,可以合理安排轮作,统一轮换使用农药。通过准确测报,实现在合适时间,使用合理剂量,全方位防治病虫草害,可以有效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使用次数,进而达到延缓有害生物抗药性的产生。
二、如何治理农药抗药性
(一)换用新农药品种。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以后,换用新农药品种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换用新品种可以解决问题于一时,但如不合理使用,新品种会很快失去作用。另外,新农药的开发难度大,时间长,往往跟不上抗性发展的速度,并且花费大,成本高。所以期待开发新的农药品种来解决抗性问题不是有效的办法。
同时,采用微生物及植物源农药作为生物制剂,也被认为是解决有害生物抗药性十分可行的方式,并且现有一些非常成功的先例,如Bt、阿维菌素和核多角体病毒等。但目前对这类杀虫剂的开发还非常不够,仅以这种方法还远远不能解决有害生物抗药性问题。
(二)合理使用农药增效剂和助剂。因昆虫本能的新陈代谢和排泄行为可以阻止药剂在其体内积累并达到中毒的浓度阈值,从而表现出耐药性,即产生抗药性。针对这一现象,在药剂生产加工过程中,可通过加入某种助剂或增效剂,促进药剂快速到达作用靶标,提高药剂防治效果,达到杀死抗性个体的目的。因此在对农作物有害生物进行药物防治时,可将适量添加助剂和增效剂到农药中,做为解决有害生物抗药性的方法之一。
(三)利用负交互抗性。所谓负交互抗性是指有害生物对一种药剂产生抗性以后,而对另一种药剂变的更为敏感的现象。具有负交互抗性的两种农药混用或轮用都能消除抗性个体,是防治抗性有害生物最理想的药剂。然而具有负交互抗性的药剂很少,因此在使用药剂时应注意发现具有负交互抗性的农药,然后应用到有害生物抗性的防治中去。
研究利用负交互抗性药剂的反选择压力,可以使害虫田间抗性的产生有效延迟。所以明确抗性种群的交互抗性谱对指导药剂的合理使用、不同生物农药的混用、预测不同药剂的使用寿命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调整作物布局、完善耕作制度。有专家对于不同寄主植物诱导棉铃虫对药剂敏感性变化做过试验。结果表明: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棉铃虫对溴氰菊酯的敏感性是不同的。其顺序为:番茄扁豆角棉蕾人工饲料未知寄主植物。其中,对溴氰菊酯的敏感性最强的与敏感性最弱的相差162倍。说明寄主植物和棉铃虫对药剂敏感性反应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所以学者们认为研究寄主植物对昆虫的诱导抗药性,不仅可以从理论上进一步指导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机制和变化规律研究,更重要的在于人们可以依据寄主植物对害虫抗药性诱导作用的强弱,重新制定完善抗药性综合治理策略。如调整作物布局,完善耕作制度,减少或杜绝种植强抗性诱导作物,套种或间种能使害虫对药剂敏感性增强的寄主植物,并对其害虫不施药防治,作为敏感个体的避难所,从而使作物上的抗性群体不断得到稀释,使害虫始终处于一个对药剂相对敏感的水平。
综上所述,将各种防治方法有机地结起来,降低农药对有害生物的选择压,尽可能多地保存敏感个体和害虫天敌,利用敏感个体的反选择作用,有害生物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是可以被延缓的。而注意换用新农药品种、使用有增效作用的复配农药和利用负交互抗性,则可以提高药剂防治的效果。
最后,在农药使用所带来的问题中,抗药性的产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正是由于抗药性不断增强,才使得人们不断地增加农药使用量,于是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其他严重的后果。所以,在农业研究中,对有害生物抗药性的研究治理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抗性治理不仅仅是药剂混用、轮换使用或停用,最主要的是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采取合理的使用方法,一定要弄清楚重要害虫的抗性发生发展规律,建立准确的预测预报技术和抗性风险分析方案及合理的治理方法,从源头上降低抗药性产生,从而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怎样预防和减缓病虫抗药性的产生?
病虫抗药性的产生和提升,意味着化学防治的失败,要提高对抗性病虫的防治效果,我们应当致力于恢复那些对某种或某类药剂产生了抗性种群对药剂的敏感性,主要措施包括:
(1)使用无交互抗性的药剂这是预防抗性产生后最有效的方法,也称顺序用药,即甲不行了换用乙,乙不行了换用丙。这样会提高种群个体的死亡率,降低抗性种在种群中的比例。如杀虫剂中有机磷、拟除虫菊酯、氨基甲酸酯、昆虫生长调节剂以及生物农药等几大类农药,可以交替使用;也可以在同一类农药中不同品种间交替使用。杀菌剂中内吸性制剂、非内吸性制剂和农用抗生素交替使用等,都可明显延缓病虫抗药性的产生。但是,任何药剂(即便是新药剂),如果连续使用,其使用寿命都是有限的,故必须采取预防性措施,以防止病虫对新起用的药剂在短时间内快速产生抗性。
顺序交替用药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将害虫控制住,但在目前抗性产生的速度明显快于新药开发速度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对抗性治理采取积极主动的办法,注重抗性的预防,在抗性产生之前主动换用别的药剂,采取轮换用药、交替用药,避免连续使用一种药剂,以便预防和延缓药剂产生抗性。
因此,对于抗性谱还较窄的害虫,一定要及早选出多种有效药剂,合理搭配,轮换使用,切不可简单地一种又一种的农药无穷尽的连续使用下去。
(2)使用增效剂抗药性的产生不外乎是抗性个体解毒代谢增强、靶标敏感性降低或表皮穿透性降低所致。在没有可供换用的新药剂时,利用解毒代谢酶的抑制剂和渗透剂等与病虫已产生抗性的药剂按一定比例混用,可大大提高杀虫、杀菌效果,杀死原来不能被杀死的抗性个体,并提高对敏感个体的杀伤率。
这类增效剂大多为杀虫剂解毒酶的竞争性抑制剂,与杀虫剂具有类似的结构,是解毒酶的抑制剂。从某种程度上说,增效剂也是一种混用剂,对害虫抗性的产生也不是完全免疫的。由于解毒酶的普遍存在,同一害虫的不同个体对增效剂的反应可呈现高度差异性,加之害虫对增效剂的抗性、使用增效剂带来的费用高等因素,都阻碍了增效剂的应用。
(3)使用混剂将两种不同作用方式和机制的农药混合使用,具有增效作用。无交互抗性单剂的混用可提高两种单剂对抗性个体的杀伤率。实践表明,合理混用农药可以降低种群中抗性个体的频率,延缓和抑制抗性。例如灭菌丹和多菌灵混用,瑞毒霉和代森锰锌混用,拟除虫菊酯和有机磷混用,乙磷铝和杀毒矾混用,乙磷铝和含有锰锌类农药混用,“天达2116”和各种非碱性农药混用,都可延缓病虫害抗性的提升,比使用单剂效果好。
农药能否混用,必须符合下列原则:一是要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二是对植物不能发生药害,对人畜禽的毒性不能超过单剂;三是能够扩大防治对象;四是降低防治成本。
农药混用剂有两种:一是自行混配,必须现用现配,不能放置时间过长;二是工厂已混配好的药剂。
目前混配较多的药剂有:杀菌剂之间的混配,如瑞毒霉和代森锰锌混配成瑞毒锰锌,乙磷铝和代森锰锌等混配成乙磷铝锰锌;杀虫剂之间的混配,如马拉硫磷和氰戊菊酯混配的菊马乳油,兼有两种单剂的优点,具有胃毒、触杀和内吸3种作用,并能防治蚜、螨以及多种鳞翅目害虫;除草剂之间的混配,如二甲四氯和杀草丹混配,兼有内吸传导和触杀双重性能,并能延长药效期;另外,生产中多采用杀虫剂和杀菌剂混配,可同时防治病害和虫害,如酮和马拉硫磷混用,可兼治白粉病、锈病和蚜虫、卷叶虫等。
当然,并不是所有混剂都具有上述长处,目前大多数混剂是在某个方面具有突出优点,而在其他方面却存在盲目混用现象,导致不能安全使用,产生药害,加快抗药性产生,甚至造成药剂的物理化学性质明显变坏。由于农药混用后与防治对象、作物、天敌、有益生物、环境以及与人畜的关系较单剂农药要复杂得多,可能会产生不利的、甚至非常有害的变化。因此对农药混用必须持科学的慎重态度,必须在经过大量科学研究,通过实验确保其无不利变化的基础上方可使用。
(4)农药品种的间隔使用或停用一种农药(如灭扫利、多菌灵等)已对某些病虫产生抗药性,可在一段时间停用,改换其他品种,抗药性便会逐渐下降,甚至基本消失,然后再继续使用。除此之外,还应注意科学用药,并根据病虫的防治指标,掌握关键时期进行防治,以延长农药的使用寿命。
(5)改进施药技术,掌握准确的使用剂量和施药适期目前枣园管理者多数用药不讲科学。有的是常怕效果不好,把农药的使用浓度任意提高,只图短期的效果,使病虫很快产生抗性;有的是不按规定浓度施药,或计算上有错误,使用浓度过低,不仅无效或效果很差,也易导致抗药性产生;有的是在病虫害盛发期或越冬低温时间或夏季高温时间内施药,不仅效果差,而且导致病虫产生抗性和药害发生。因此,选择在病虫害的初发期、敏感期和幼、若虫期施药,使用准确、有效的药剂和适宜剂量,是提高防治效果、延缓抗药性产生、节约成本的有效途径。
此外,改进喷雾技术、尽可能地使药液接触到靶标对象,并使之均匀周到,也是避免抗性产生的一项重要措施。
2020中国允许养的鸟有:金丝雀、斑胸草雀、白腰文鸟、七彩文鸟、长尾草雀、八哥等。但在饲养鸟类的时候要注意,通过正规渠道进行购买,一些野生的鸟类最好不要进行饲养。
20CM的小缸可以饲养差不多100只黑壳虾,黑壳虾体型非常的小,品种也非常多的,体长只有2厘米左右,其身体颜色非常的多,这类虾很少有人会当作观赏虾饲养,其主要作用就是清楚鱼缸里的藻类。
25天的玄凤鹦鹉在饲养时,主人可以喂食小米、高粱、稻米之类带壳的谷物,偶尔可以喂食一些干净的青菜、大白菜、黄瓜、苹果之类的蔬果,要注意的是不可以喂食任何添加油脂和调味的食物。
两个月的玄凤多久能养熟需要看家长的饲养方式,还有玄凤鹦鹉的性格,如果家长的饲养方式正确,而且玄凤鹦鹉的性格很好,那估计过不了几个月它就能养熟了,如果家长不怎么会饲养,而且玄凤鹦鹉比较胆小,那就需要多花一些时间了。
50缸养10-12条一眉道人。如果是幼鱼的话,可以饲养40条左右,但在它们长大后便要更换更大的鱼缸,或是分缸饲养,否则它们便没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导致出现发育不良等之类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