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面上的驱蚊草非常多,很多朋友都会分不清楚究竟哪些有驱蚊除虫的作用,小编就为你介绍驱蚊草的一种除虫菊。将除虫菊的头状花序磨成的粉末是杀虫剂的主要来源,那么除虫菊究竟长什么样呢?
除虫菊
除虫菊的株高可达30~60cm,全株被有白色绒毛。根出叶丛生,具长叶柄。6月问抽出花茎,下部着生少数叶片,顶生头状花序,四周为一层白色或红色舌状花,花冠长约1cm,先端呈3裂,为雌性花;中央有多数黄色管状花,先端呈5裂,为两性花;瘦果狭倒圆锥形,有4~5纵棱,冠毛短。
多年生草本。全株浅银灰色,被贴伏绒毛,叶下面毛更密。茎单生或少数簇生,不分枝或分枝。叶银灰色,有腺点,基生叶长达10厘米-20厘米,有长叶柄,叶片卵形或矩圆形,沿有翅的羽轴羽状全裂,一回羽片或掌状再浅裂或深裂,末回羽片条形至矩圆状卵形,顶端钝或短渐来。头状花序单生茎枝顶端,排成疏散不规则伞房状,异形;外层总苞片无膜质边缘异色,内层总苞片有宽而光亮的膜质边缘,顶端有加宽的附片;舌状花白花。瘦果有5条-7条纵肋。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红花除虫菊的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25-50厘米。根状茎短。茎直立,单生。基生叶花期生存,卵形或长椭圆形,长4-8厘米,宽2.5-4厘米,叶柄长2-10厘米,二回羽状。一回为全裂,侧裂片4-8对,长椭圆形;二回为深裂,裂片边缘有锯齿。茎中部叶小,与基生叶同形,并等样,无柄或几无柄。头状花序下部的叶更小,常羽状全裂。全部叶末回裂片椭圆形、长椭圆形或斜三角形,两面有稀疏的毛或。头状花序单生茎顶或茎生2个头状花序。总苞宽10-15毫米。总苞片约4层。外层披针形,长3.5毫米,被短毛或。中内层长椭圆形至线状倒披针形,长约5毫米,。全部苞片边缘浅褐色膜质。舌状花红色,舌片长约16毫米,宽3-4毫米,长椭圆形,顶端2-3齿裂。瘦果长2.5毫米,有5-8条椭圆形纵肋。冠状冠长0.1-0.2毫米,边缘钝浅裂。花果期5-10月。
除虫菊和波斯菊的区别
植株形态,花朵特征不同。
1、植株形态:除虫菊高度在50厘米左右,茎直立,叶形状长条形,而波斯菊植株高度在20-30厘米左右,叶子呈羽状,茎上会有分支。
2、花朵特征:除虫菊花色为淡,花形呈顶芽状,有花心,而波斯菊花色比较多样,有白色、、红色、紫色等,花形呈葵花状,有深色眼点。
除虫菊的外形有哪些特征?
除虫菊是菊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约有半米高,从茎的基部抽出许多深裂的羽状的绿叶,在绿叶之中簇拥着野菊似的头状花序,花序的长着的细管状的花朵,外周镶着一圈洁白的舌状花瓣。看起来,淡雅而别致。
除虫菊详细资料大全
除虫菊(学名: P yrethrum cinerariifolium Trev.)是菊科,匹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60厘米。根状茎短。茎直立,基生叶花期生存,卵形或椭圆形,二回羽状。一回为全裂,侧裂片卵形或椭圆形;全部叶有叶柄,基生叶叶两面银灰色,头状花序单生茎顶或茎生,排成疏松伞房花序。总苞片外层披针形,全部苞片硬草质,舌状花白色,舌片顶端平截或微凹。舌状花瘦果的肋常集中于瘦果腹面。5-8月。
原产欧洲。中国引种栽培:陕西、山东、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四川、广东、云南都有栽培。
栽培药用,主要作农业杀虫剂。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基本介绍
中文名 :除虫菊 学名 :Pyrethrum cinerariifolium Trev.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合瓣花亚纲 目 :桔梗目 科 :菊科 亚科 :管状花亚科 族 :春族 亚族 :菊亚族 属 :匹菊属 组 :除虫菊组 种 :除虫菊 命名者及年代 :Trev.,1820 形态特征,生长环境,产地分布,繁殖方式,播前,播种,栽培技术,管理,采收,病虫防治,主要价值,日常生活,农业,工业,毒性成分,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7-60厘米。根状茎短。茎直立,单生或少数茎成簇生,不分枝或自基部分枝,银灰色,被贴伏的丁字形或顶端分叉的短柔毛。基生叶花期生存,卵形或椭圆形,长1.5-4厘米,宽1-2厘米,二回羽状。一回为全裂,侧裂片3-5对,卵形或椭圆形;二回为深裂或几全裂,裂片全缘或有齿。中部茎叶渐大,与基生叶同形并等样。向上叶渐小,二回羽状或羽状或不裂。全部叶有叶柄,基生叶柄长10-20厘米,中上部茎叶的叶柄长2.5-5厘米。叶两面银灰色,被贴伏压扁的丁字形毛及顶端分叉的短毛。 头状花序单生茎顶或茎生3-10个头状花序,排成疏松伞房花序。总苞直径12-15毫米。总苞片约4层。外层披针形,长约4毫米,几无膜质狭边,中内层披针形至宽线形,长5-6毫米,边缘白色狭膜质。全部苞片硬草质,外面有腺点及短毛,外层的毛较多。舌状花白色,舌片长12-15毫米,宽4-5毫米,顶端平截或微凹。 瘦果长2.5-3.5毫米,约5-7条椭圆形纵肋,舌状花瘦果的肋常集中于瘦果腹面。冠状冠毛长0.8-1.5毫米,边缘浅齿裂。花果期5-8月。
生长环境
除虫菊性喜温暖,适宜中性土及弱酸性土。除虫菊喜欢排水良好、肥厚的沙质壤土,如果在比较优越的环境条件下,它可以健壮生长,而且除虫菊素的含量亦高。
产地分布
原产欧洲。栽培药用,主要作农业杀虫剂。中国本世纪20年代开始引种栽培。现在,陕西、山东、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四川、广东、云南都有栽培。
繁殖方式
繁殖方法有种子繁殖、分枝和扦插等。
播前
苗床地应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背风向阳的肥沃菜园地,做成宽15m的低墒,每栽1hm
2 铲太田需准备120~150秆苗床地。播种前每公顷用施田补1500ml对水900kg均匀喷在土表上,并翻锄床面使农药均匀混入土中3-5cm进行芽前除草。同时每公顷用50%多菌灵1500g对水900kg或3000倍液绿亨一号喷淋床面进行土壤消毒。 每平方米苗床准备种子2~3g,用20~22℃水浸种24小时,用纱布滤水后将种子包好,放人0.1%高锰酸钾液中消毒30分钟,取出漂洗晾干水分后,将100g种子和1kg草木灰混合。
播种
播种期一般在7月中旬。先将床面浇透水,然后将混合好的种子撒播在苗床上,再薄盖细土或火士灰,以不见种子为度,最后盖上稻草或松毛,洒上水至表面潮湿即可。
栽培技术
管理
出苗前保持床面湿润不积水,出苗50%陆续除去覆盖物,2~3叶期间苗,以清除杂草和病、弱苗。禾本科杂草较多的茁床,在杂草2-4叶期用精稳杀得防除。用敌克松预防立枯病、猝倒病。根据苗情,追施2~3次清淡复合肥液,培育壮苗。 为防止土壤板结,提高地温,在封行前进行三次中耕。第一次成活后进行。第二次栽后40~45天,第三次立春前进行。 移栽成活15天后进行一次中耕追肥,每公顷用尿素150kg对水浇施;栽后40~45天结合中耕每公顷用尿素225kg对水浇施;立春前结合中耕重施一次肥料,每公顷施复合肥300~375k,硫酸钾75~120kg;花营期喷施0.1%磷酸二氢钾。 4~5月盛花期,白色花瓣全部展开,中部管状花已开2~3轮时选择晴天露水干后采摘。平蒂采摘,不带花柄。采回后必须及时晒乾,防潮避光包装保存于阴凉干燥处,防止霉变。
采收
除虫菊第一年即可收花,2-3年采花量增大,每年中5-6月份为盛花期。要选晴天,待花盘全部开放时采收,这样的花除虫菊素含量最高。采下的花要及时晒乾,防止霉烂。
病虫防治
病害主要是白粉病、根腐病、干腐病。白粉病用粉锈宁、甲基托布津防治。防治根腐病、干腐病一方面要控制水分,另一方面要辅以化学肪治,即发病初期用多菌灵或瑞毒霉灌根。虫害主要是蓟马,开花初期,每公顷用虱蚜唑600g或毒丝本1200ml对水900kg7~10天防治一次,连防2-3次。 方法一:可将所采除虫菊的白花晒乾,然后磨成粉末,加适量水拌匀。粉末和水的比例一般为5:1。再将过滤后的混合溶液用来喷雾,可有效防治蚜虫、叶蝉、菜青虫、金花虫等虫害。 方法二:将除虫菊制成蚊香,点燃后挂在植株上,并用塑胶薄膜密封15分钟左右,可熏杀粉虱。
主要价值
日常生活
外用治疥癣,杀灭疥虫,通常制成油膏;或
驱蚊(用除虫菊粉,制成蚊香,点燃烟薰),是蚊香的原料,也可制成粉剂或乳油剂;或杀灭孑孓,把除虫菊直接投放于孑孓滋生的水域中或用除虫菊水浸液。除虫菊头状花序所含各种杀虫成分容易水解失效,故收割后充分快速干燥,且防潮避光保存;如贮存过久,其杀虫
驱虫毒力大减。除虫菊对蜈蚣、鱼、蛙、蛇等动物也有毒麻作用,但对人畜无害。因此使用安全,不污染环境,是理想的杀虫剂。除虫菊还可药用,有治疗疥癣之功效。 注意事项 (1)本品常作蚊烟原料,亦作粉剂或乳油剂。敏感者接触或吸入后,可出现皮疹,
鼻炎,哮喘等。吸入较多或吞服中毒,则引起恶心,呕吐,胃肠绞痛,
腹泻,头痛,耳鸣,恶梦,晕厥等。婴儿还可出现面色苍白,惊厥等症。 (2)除虫菊所含杀虫成分容易水解失效,所以必须充分干燥,防潮避光贮存。一般不耐久贮;如贮藏一年,杀虫效力则能减少一半左右。
农业
除虫菊不仅可以除灭蚊虫,而且可杀灭农作物和林木、果树的害虫。它和菸草、毒鱼藤合称为“三大植物性农药”。在夏秋之间,把即将开放的除虫菊花朵采摘下来,阴干后磨粉,过120-150目的筛子。每斤除虫菊粉加200-300倍的水,并酌加肥皂做成悬浮液,搅匀后喷洒,可以防治农业上的多种害虫。即使把除虫菊草整个浸泡在20倍的水中,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如果把50%的除虫菊粉,48%的榆树皮粉,1%的萘酚,1%的色粉配在一起,再加入一定量的水调成糊状,就可制成蚊香。
工业
工业提取除虫菊素主要要有机溶剂萃取法和CO2超临界提取法,而由于有机溶剂对环境的污染,CO2超临界提取法是目前最为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
毒性成分
除虫菊头序花序中含有4种0.4-2%的杀虫成分,即除虫菊素甲、乙(pyrethrinI、II)及灰菊素甲、乙(cinerinI、II)。杀虫效力以除虫素甲最强。但上述4种成分性不稳定,容易水解而失效。杀虫的药理作用在于麻痹昆虫的神经;昆虫中毒后,初起呕吐、下痢,身体前后蠕动,继而麻痹,可致死亡,致死时间的长短依药量及昆虫种类而异。一般昆虫,经麻痹醉倒后,可在24小时内复苏;家蝇中毒后,在10分钟内全部麻痹,死亡率60-70%。对节虫动物,鱼类、两栖及爬虫类也有毒;对鸟类、哺乳类毒性不明显。除虫菊素甲的杀虫效果比除虫菊素乙强10倍;灰菊素甲与除虫菊素甲的毒力相当,而灰菊素乙与除虫菊素乙的毒力相当。